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科学经济社会》已用)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VIP免费

(《科学经济社会》已用)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_第1页
1/11
(《科学经济社会》已用)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_第2页
2/11
(《科学经济社会》已用)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_第3页
3/11
第1页共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1页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尹继志(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摘要:我国的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实体经济的需求。国际收支顺差、储蓄率过高和银行资金运用不充分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流动性过剩在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推动资产泡沫形成、加大银行信贷风险等方面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除了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外,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培育市场和拓展投资渠道等手段,对过剩的流动性进行分流和疏导,使其转变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资源。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存贷差额;外汇占款;资产泡沫;信贷风险流动性一词是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明确提出来的,他在分析利率问题时提出了“流动性偏好”、“流动性陷阱”等概念。其后,人们在分析金融资产时,常把流动性与收益性、风险性概括为金融资产的三大特征。而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流动性也是其经营原则的内容之一。[1]在《金融学》的教科书中,一般把流动性理解为金融资产转化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和成本大小。如黄达主编的《金融学》(2004),就把流动性表述为金融资产“迅速变为货币——习称‘变现’——而较少遭受损失的能力。变现的期限短、交易成本低的金融工具意味着流动性强;反之,则意味着流动性差。”[2]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各国中央银行统计部门将货币划分为M0、M1、M2等。但近期我国理论界在讨论流动性过剩问题时,已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流动性,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含义。一、流动性过剩的现实表现我国理论界对流动性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为中央银行掌控的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准备金;广义理解为货币供应量或支付手段总量。从流动性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角度来看,应当从广义上加以理解。在此前提下,流动性过剩的含义应理解为货币供给超过实体经济的需求,或者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实体经济增长。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最早是在“2005(中国)银行家”论坛上,由时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的姜建清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将面对资金大量流入银行体系所形成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难题。自此,理论界开始了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研讨。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标志着流动性过剩问题进入决策层的视野并引起高度关注。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是客观事实,这一点理论界已形成基本共识。因为流动性过剩不仅可以从相关金融指标的分析中得出,而且在现实中有诸多表现。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流动性水平,其衡量指标主要有四个:M1/M2比率、第2页共11页第1页共1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1页M2/GDP比率、贷款与存款比例和市场资金价格水平。(一)M1/M2的比例变化M1/M2的比例反映的是狭义货币M1在广义货币M2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由于有效需求与现实社会购买力相关,而M1体现着现实社会购买力。M1在M2中的比重上升,表明现实社会购买力增长的加快;反之,则是现实社会购买力的减缓。我国近年来M1/M2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货币总量中现实购买力减少,而潜在购买力不断增强(见表1)。表12000—2007年我国M1/M2的变化情况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M1(亿元)53147.259871.670881.884118.695970.8107278.6126028.1152519.2M2(亿元)134610.3158301.9185006.9221222.8253207.7298755.5345577.9403401.3M1/M2(%)39.537.838.338.037.935.936.537.8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各期。另外,我国近年来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速差距拉大。2005年以来,我国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出现分化,M2与M1的月增速度出现“喇叭口”现象。2005—2007年M2增幅高于M1增幅,二者增速月度差值大多为4—5个百分点,少数月份达到6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运行中用于交易和结算的货币需求减少,资金流动性和活跃程度下降。大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以定期存款和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科学经济社会》已用)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