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时:1课时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同学掌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参加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教具:老师:录音机、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同学:橡皮筋、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声情并茂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育归纳、概括能力3、同学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4、引导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二、声音的传播:1、探究:桌子传声—————固体能够传声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3、“真空铃”演示:———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指导同学自学“想想议议”5、演示:液体传声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6、几种物质的声速: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三、测评与小结: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纳师生共同评讲2、请同学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四、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附:板书设计:2024-2024年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产生》教案和说课设计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教案)【教材分析】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声音是人们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同学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学校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讨论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题讨论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同学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讨论问题的方法,培育同学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育同学善于沟通和合作的意识。三、本节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学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同学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