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乖孩子的伤最重读后感可能是因为自己班的孩子不属于温顺乖巧类型的原因,初次看到《乖孩子的伤,最重》封面时,心里有便有一种激动的感觉:原来不乖的孩子并不是人人厌恶的,原来不乖的孩子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最起码,他应该没受到很重的伤。及至看完《乖孩子的伤最重》,从心底油然升起一股敬意,到底是怎样的一股力量能让雅卿老师做到这样的脱俗,这样的坚守自己的阵地,坚守自己的信念,成教育界的虽非主流但却引起众人侧目的一种现象的呢。这些句子引起了我的深思:“从事教育的人,对生命负责。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想过:‘什么样的教育是我真心相信的。’那么才能放心去做。”这句话让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我曾经对自己学生的生命负责了吗。目前的教育形式是我真心相信的吗。雅卿老师创办的种籽学苑强调儿童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不是理论箴规,而是生活的态度——承认自己的局限,不是图宰制他人------在种籽学苑,教师们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个较少伤害和压抑的环境。他们真心相信:只要双足不被捆起,孩子总是会找到自己的路。我想,种籽学苑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不必与体制内的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枯燥的训练,他们不必接受窒息般的感觉,不必去承受那不可承受之重。他们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不必带上虚伪的面具做老师眼中的所谓乖孩子,他们活出了自己。种籽学苑的家长是开明的,是大胆的。他们能够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充分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孩子“自主学习”的尊重,他们没有受制于体制内学校因系统知识学习而带来的名与利。种籽学苑的老师真正回到了教育的本质,他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学生,不利用打骂、威胁、利诱作为辅助手段来提升教育的效率。他们做到了对孩子的生命负责。“这儿的老师从来不刻意去讨好孩子,也不放弃自己的工作。他们保持自己内省的平静和生活的乐趣,并在自然当然互动中,将这样的生命态度传给学生。”第1页共3页说实在的,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困惑。我认为为了能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适当的讨好甚至利诱是不可缺少的。难道这与“真心愿意陪孩子走出自己生命道路”的说法背道而驰吗。唯有真心,教师才会投入自己的感情,教师才会刻意去赢取孩子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喜爱。一味地放手,最纯粹地面对并接受孩子的真实,教师的意志不允许以任何责罚的形式加以贯彻,这样的开放与自由是种籽学苑所追求的,但是这种最自然地互动真的对学生的成长有益吗。他们所追求的这种理想的状态与我们的现实没有丝毫的距离吗。不过仍然很佩服雅卿老师,佩服她特立独行的勇气,佩服她直面理想的精神,佩服她“真心愿意陪孩子走出自己生命道路”的那颗真诚的心。第二篇:乖孩子的伤最重《乖孩子的伤最重》读后感郭小军近来读了《乖孩子的伤最重》,一边读一边想,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感触良多。乖孩子,是社会、学校、家庭要求孩子们努力攀升的坐标,自己从小也是在这样一个价值体系中成长。“乖孩子”,由于它的种种“优势”得到了家长、老师的认可,因为乖孩子是最让成人放心的孩子。乖孩子让人省心。成人和孩子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是最和谐的。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还很欠缺,孩子的辨别能力不够完善,于是,法律规定成人是孩子的监护人。成人在这方面占着绝对的优势,因而他们把认为适宜的东西强加在孩子头上,嘱咐孩子认真完成。乖孩子一五一十地接纳并完成,他们知道,当他们如此做了,就会得到成人的赞赏;而成人非常高兴有人能听从他们的意志并愿意执行,从而越发重复着这样的相处模式。可殊不知,孩子们渐渐失去了“自己”,成了成人的“附属品”。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沦为“附属品”的孩子还不自知,他们非常安心和满足自己被成人安排做事。没有了自我意愿和自主行为,他们的生活看上去非常安逸平稳。若真当有一天将决定权交付到“乖孩子”手上时,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得第2页共3页手足无措。习惯了被安排后,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由”。于是,“自由”变成了负担,显得既棘手又沉重。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也仍然以“乖孩子”的标准要求孩子们,拿着同样的尺子去丈量不同的学生,希望孩子们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