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强度与课堂回答积极性成正比》课程名称:社会调查班级:09广告(1)班指导老师:杨志宏小组成员:林永乾杨静马灵娟张波【假设】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强度与课堂回答积极性成正比【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积极性课堂沉默【摘要】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个体效能的自我知觉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决定着人们行为活动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鉴于此,我们针对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行研究,旨在让更多的同学认识到自我效能感对课堂上各个方面的作用,以更好的方式来运用自我效能感,同时也为我们广大的大学生与老师提供一种依据,以来改善课堂互动的尴尬局面。【正文】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课堂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基本环节。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课堂沉闷。老师上课的方式还是高中时的“满堂灌”。上课成为老师的独白,课堂互动很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忧虑。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课堂回答问题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这有助于高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2.研究目的我们此次选取“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的主题,是因为我们处在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大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现状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主要目的:第一,是想要同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寻找其中的因素,然后针对不同的因素提出不同的改善方法,从而引起一定的重视去改善这种现状。第二,通过该调查,去对一定数量的人群起到一定的知道作用,去认识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进。第三,理论实践,通过对课堂知识理论的学习进行的一次实践,在实践中去更加的充实自己,获取更多的经验。3.研究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对上课回答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面对现在在许多高校中,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这一现象,造成上课课堂氛围沉闷,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较少,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很好的了解,从根本上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迷茫从而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这些与高校课堂的教育模式,或者说教育目的方式是相违背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通过对“大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影响因素”的社会调查,全面了解这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这样就能真正实现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能促进老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实现大学课堂的自由化,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4.组员分工前期阶段:作业布置完的两周后我们开了一次小会,每人想出一个假设,原定的课题是微博实名制与网络舆论环境的关系,经老师提点,发现当时对作业要求了解不足。随后马灵娟和杨静负责查找张波和林永乾负责查阅课题研究与文献报告的写法,最后我们提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强度与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成正比的假设。中期阶段:就假设我们四人一起到电子检索室查阅资料,马灵娟和林永乾负责查找与课堂沉默,参与度不高等文献,杨静和张波则负责查阅自我效能感发展,作用,现状,意义等理论的文献。汇总的资料由林永乾负责整理。后期阶段:张波负责研究背景,目的,现状的撰写,马灵娟负责测量方法与理论解释的撰写,杨静负责相关理论与研究意义的撰写,林永乾负责文献综述的撰写,PPT的制作以及总的修改。【理论解释】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1986),也有人把它界定为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b,1990)。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研究方法与测量】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GSES为单维量量,没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