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外资本进入传媒何以屡屡失利1998年以来,国内出现了对传媒业的投资热潮。“资本想圈地,媒体想圈钱”,于是,传媒业与业外资本的联姻及媒体公司借壳的行为就应运而生,各种来路的资本通过渗透、重组、整合等各种方式共同拓展了中国传媒业。但在资本和媒体亲密接触不长时间后,投资媒体的资本铩羽而归的已不是少数。上诉人张某与中国矿业报社经营合同纠纷一案,只是众多资本追逐传媒业事件中的一个失败的例子。已经有人著文称:这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个最大的泡沫”。业外资本进入传媒产业何以屡屡失利,本文试作一番探讨。aliqq.cn一、适应媒介产业化运作的体制还未建立,投资者对于媒介核心经营者具有不可改造性aliqq第一,中国传媒业是一个限制性或垄断性的行业,其产业性质长期得不到认可。基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考虑,中国媒体在开放程度和进入原则上仍有一些政策性的限制,加上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太完善或不很明确,对业外资本来说这块“禁地”很易“踩雷”;第二,媒介的核心领导者不是由资本权力而是由行政权力来决定的。因此,资本对于核心领导者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第三,媒体资产均属国有资产,注入媒体的外部资金只能是债权债务关系。业外资本注资到传媒只能叫借贷关系,不可能享受股东权益。aliqq因此,投资传媒最大的风险其实是政策风险,如果没把政策吃透就进来,难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投资方在畅想媒体投资的良好投资回报的同时,更需要冷静考虑投资的风险成本与退出机制。一些投资方自恃财大气粗,不管有无风险,抓到篮子里就是菜,拿过来再说,结果,煮熟的鸭子飞到别人的餐桌上是经常的事。如《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的产权风波,北京国康实业有限公司与《三联生活周刊》的合同纠纷都是发人深省的教训。在严格的政策管制下,业外资本进入传媒产业仍有文章可作。前提是能够较好较透彻地分析、把握政策。比如,北大青鸟投资5000万与《人民日报》合办《京华时报》,山东三联集团注资《经济观察报》,上海复星实业牵手《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上的实践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aliqq.cn二、投资者不懂得媒介运作的特殊规律阿里巧巧对媒体的投资实际上是一个智慧型的投资,并不是有钱就可以成为媒介业的投资者,而是一定要对媒介业本身有着深刻的了解,一是要熟悉媒介业本身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特殊运作规律及相应的游戏规则,明确其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的特殊要求;二是这种投资还应该辅之以某种人才的机制,它应该是一种对人的投资,对人的自觉性、创造性、主动性的投资。目前有些媒介投资者的主要问题是:aliqq1.资金不到位aliqq.cn一些业外资本由于不懂传媒经营,采取的方式是先丢小额资金试试水,如果有效益就大规模进入,如果玩丢了就算了,叫“小试牛刀”。但传媒市场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已经进入“赢家通吃”时代,投资一旦达不到吞并和发展门槛所需要的强度,前期的投资可能就是无效的投资,最终的结果是丢钱。因为媒介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规模化竞争的时代,规模化竞争对资本的市场准入以及获取有效回报客观上已经设置了一个资金介入和形成传播规模的门槛。当资金达不到这一跨越门槛的力度时,就不能期盼它产生回报。阿里巧巧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周刊》创刊于2000年1月10日,其资金来源于在国内注册、实际上是在美华人投资的公司:新世纪成功集团。业内人士推算,像《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运作的杂志,一年至少需要500万元的投入,经营得当的话,三年基本可以持平。在初期投入400万资金全部“烧”完之后,新世纪成功集团再也无力往《中国新闻周刊》投入资金了,于是,发生了周刊不能正常出版的极端事件。《中国新闻周刊》于2001年11月底宣布休刊整顿,之后即使能够迅速“改嫁”,着实也给心仪媒体而跃跃欲试的资本当头一棒。aliqq痛定思痛,《中国新闻周刊》用血的教训换取了几个合作经营的原则。投资经营方姓什么并不重要,关键要看投资经营方所要求的条件与所带来的资源。条件比方说对方要求控股,什么都想要,这是行不通的。投资经营方不但要带来比较雄厚的资金,还要带来广告、发行等方面的资源,能与中新社既有的资源形成互补关系。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