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者:程爱华一、生平与潜意识不幸的家庭创伤性情感体验。张爱玲1921年9月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封建旧式家庭。这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她祖父是满清重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其家庭有过前朝的繁华。到了张爱玲父辈时,家庭走着下坡路,家庭仰赖先人的余荫过日子。父亲是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母亲是时代新女性,可想二人如何能组建一个幸福家庭?张爱玲2岁时,母亲独自去海外而丢下了她。幼年时,父母离异,父亲养姨太太,给她娶后母,这给张爱玲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她不堪忍受痛苦,梦魇式的恐怖让她选择了出逃,投奔母亲,而她与母亲又有隔阂……痛苦、孤独、怨恨、寂寞感都被压入她的潜意识中。创伤性童年体验,为张爱玲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由“春日迟迟”的慵懒惬意,到“沉下去,沉下去”的感伤,再到梦魇式的恐怖,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心理感受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她对旧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完整体验。相比而言,张爱玲对父亲也许有一种爱恨.情结,对母亲感到的是一种生疏,她也多次流露出对母亲的怀疑和不信任。潜意识折射在小说中,表现出对女主人公多般带有斥责,特别是其中的母亲。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喜结良缘,而两人的感情并不如人意。胡兰成表面上是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1〕,实际上他玩世不恭,乱搞男女关系,见异恩迁,是一个“浪子”式人物。这给张爱玲带来的创伤,都被压入潜意识中。我们从她的《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形象身上便可以找到胡兰成的影子。张爱玲在1946年与胡兰成分手,1956年赴美国,结识了美国作家赖雅,再婚。然而,赖雅对张爱玲似乎不十分热心,而且在感情上、经济上还依赖于她。此时,又一种孤寂感再次靠近了她。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悄然与世长辞。张爱玲早期创作多在上海完成。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是沦陷区。而沦陷区容不得国家、民族、革命意识的表达,这些内容恰好是张爱玲不懂得表达也不愿表达的。试想,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千金小姐,她还会对民国后的哪种政治力量感兴趣呢?她懂得表达的是永久的人性、日常生活,这恰恰又是环境允许表达的。在这个低压的时代,沮丧、无助是时代的特征,却不允许人们反抗和发泄,人们就需要精神上的抚慰来缓解重压,在幻想和麻醉中忘却痛苦。此时,张爱玲不问政治,其小说创作又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浅者读其浅,深者读其深。正是在这个时期,张爱玲小说有了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的机会。“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各种主义、学说蜂拥而至,为张爱玲建立个人“视界”提供了重要条件。张爱玲的独特性,不但源于她特异的秉性和气质,源于她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对传统文学独特的爱好,还源于她对西方文化的取舍、借鉴。张爱玲非常喜欢《金瓶梅》、《醒世姻缘》、《红楼梦》等描写男女婚姻、爱情的世情或言情小说。正因如此,在她的《传奇》中,婚姻恋爱几乎构成所有小说的故事情节。她的小说,离不开婚.姻问题,她认为人在恋爱时比在战争或革命时是“更素朴,也更放恣的”,是“一辈子也写不完的”〔2〕张爱玲接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间接的,她在文章中提到毛姆、赫胥黎、威尔斯、奥尼尔等小说家、剧作家。这些作家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普遍感到一战后西方深刻的精神危机,普遍存在的迷惘、幻灭感,强调人的非理性的一面。张爱玲和他们有类似之处。张爱玲在描写世俗人生、日常生活时,进一步走进人的内心世界。它不是表面的“世俗化”,而是基于人生经历形成悲剧意识。它不是明朗的牧歌,没有浪漫的情调,没有痴痴的情怀,惟有冷静的现实,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世俗人生。张爱玲以情欲、非理性来解释悲剧,解释人性,对人的“靠不住”深致感慨,将悲剧根植于人生。张爱玲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过弗洛伊德学说,但我们从她早期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受到过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或多或少呈现出精神分析色调,尤其体现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其主要又体现在潜意识方面。张爱玲创作思想在早期小说中具体表现为:对人的潜意识、变态心理、“本我”与“力比多”、恋父情结和白日梦等进行逼真的刻画和深入挖掘,使潜隐在社会现实背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