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及对策人类学家费孝通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的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意念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教育。”的确,一个人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成长乃至他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职高阶段是职高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是为他们今后的为人处世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众所周知,由于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连年扩招,初生高比例趋近于100﹪,这给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选拔机制的弱化,在高中段入学的学生难免良莠不分,特别是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其生源素质定然不好,其中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比例相当高,约占总数的50%,他们大多在初中小学时被学校的老师称为“问题学生”和“后进生”。其不良行为具体表现为:旷课、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故意损害公共财物、上网、吸烟、偷窃、下暴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若不及时纠正,轻者误入歧途,重则将会毁其一生。那如何能有效制止中职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首先得找到让其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根源。而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下面我就据自己的了解与调查的情况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社会因素社会的风气与学生的关系就如同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般。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都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世上的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孩子),使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和世界观等心理品质。只有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下,才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只会对孩子造成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例如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以及贪污受贿;生活中:喜欢抱怨他人;对他人实行人身语言攻击;喜欢探寻他人的隐私;盲目的模仿他人;做错事情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歪理论的盛行,以及离婚率逐年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职高生也是人,大多16、17岁,处于青春期,叛逆心较强,喜欢刺激,再加上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比较狭窄,分辨是非的能力不高,上述的种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他们,再加上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自然不可避免的坐出这样那样的错事,表现出了种种的不良行为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坏习惯。严重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如近几年来,互联网迅速蹿红,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许多事例证明,网络的高效与便利,已近融入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另一方面又告诫我们,虚拟网络空间已不再是一片净土。即使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三申五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和一些娱乐场所,但由于利益和法制手段不到力,在现在的网吧里面未成年人占有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网络有些东西(特别是游戏)是虚拟的,职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制力有限,往往会沉迷于其中,也就是染上了我们所说的“网瘾”。在个别中职院校中,有的学生为了上网,甚至深夜翻围墙,彻夜不归,严重影响第二天的上课状态。更严重的是学生在网吧里很容易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容易染上许多换习惯,如抽烟,喝酒、打架等等,有很大的连环效应。此外,我们国家的法律正在逐步完善,但仍不健全。如教师对待有问题的职高学生时,经过多次说服教育之后难免会采用一些适当性的惩罚手段(当然体罚学生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我国对于“体罚”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而且当一些地方出现相关事件时,当地的媒体就大事宣扬,就会给家长和一些老师造成错觉。所以当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怕惹祸上身,老师经过说服教育无效后就别无他法了。在某些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如若与老师发生争论或者肢体上有些接触,个别家长不是先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极力的向学校讨个说法,更有甚者要求马上到医院去检查,这无疑助长了孩子的气焰,将不良行为进行到底。二、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