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摘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为原则,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及调查研究数据,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新教学观念、完善与重构课程体系、系列教材一体化建设、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实践—实训—实战相结合的方式、课外辅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考核体系的改革等七项相辅相成的教学改革措施。[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作者简介]孙素华(1970-),女,河北深州人,衡水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河北衡水053000)[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大学生移动微型学习模式探讨与研究”(项目编号:z2009448)的阶段性成果和衡水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5)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46-02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等各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此类课程具有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的教学方法,围绕软件市场对程序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注重实践教学与实训技能,这就必须做到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不同的实践成果,特别是要保证毕业生能够独立完成程序代码的设计与实施,在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支持下,能够完成系统开发。传统课程设计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程序设计专业技能的高素质软件应用型人才。一、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以传统教学、经验教学为基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人才培养的问题,笔者发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理念陈旧。现在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的需要,尤其有的教师知识结构过于老化,专业素养较落后,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理论、能通过考试就达到教学目的了,但这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成果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应依据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改变教学理念,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结合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2.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相对落后。教材体系的建构应当是层次分明、相辅相成的。程序设计类教材很多,教材系列一体化的建设并不完善,这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影响很大。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现在有许多学校对这些课程几年不作调整,计算机类课程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培养的学生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程序设计课程只注重本门课程的教学,数理基础薄弱、课程层次不够分明、相关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学生基础不牢固、知识点重复、能力提升达不到要求的高度。3.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应用,考核体系单一。许多学校还处于理论为主、上机为辅,设计成果为空的一个状态。课堂讲授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教师通常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学大纲精心策划、认真备课,并形成完整的教案,再按教案进行教学;信息资源局限在教材或多媒体屏幕上,信息传递形式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课时较少。考核体系以理论答卷为主,上机为参考,这与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强的目标不相适应。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与发展中的应用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