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下岗夫妇的辛酸理财经历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百姓是没有理财概念的。一般来说,那时候百姓手上也没有闲钱,因此不需要考虑理财的问题。本文说的这对夫妇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企业里双双下岗的,企业对他们实行了“买断工龄”,于是他们夫妇俩共获得约5万元的经济补偿。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认为他们获得了5万元的补偿。5万元就“买断”了两个工龄都超过30年的两名工人的“工龄”,这是很低的补偿标准。丈夫离退休还有近10年时间,妻子离退休还有两年时间。这5万元还不够继续缴纳养老、医疗的费用,更不够达到退休年龄前的基本生活费。夫妇俩只好分头外出打零工以维持生计。但他们工作了几十年,确实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钱,5万元,拿到手里都不知道干什么用。于是,“理财”第一次进入这个工人家庭。有了点钱不能让它闲着,应该把钱运用起来,让钱生钱,这就是他们对“理财”的理解。如果他们有经营头脑,他们可以考虑做点生意,但他们毫无经验,根本不懂得做生意。黄赌毒的事又不敢做。象当时绝大多数中国百姓一样,他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把钱存入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那是最稳当也最合法的事。于是他们把钱以整存整取的方式存入了银行。当时一年期的存款利息是10.98%。5万元存一年可得利息5490元。这5490元钱是什么概念呢?重庆市主城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是每人每月195元,5490元约等于一个人28个月的生活费。加上两口子打零工的收入,三口之家可以勉强度日了。可是不久后银行就开始降息,而且连续8次降息,然后又开征利息税。一年期存款利息低到了1.98%,再扣除20%利息税,这5万元存款所得利息收入最后只有792元了。无奈之下,夫妻俩开始考虑其它的“理财”办法。这时候,他们遇到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后来被称为“三金、三乱”的事。什么是“三金”、“三乱”?“三金”指的是农村合作基金会、乡镇企业投资公司、供销合作社社员股金服务部的金融违规行为,“三乱”指的是城市乱批设金融机构、乱从事金融业务、乱集资现象。当时集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利息比银行高得多,有些利率高达20%。看着那些挂着堂皇招牌的集资公司,什么“重庆市***区高科技投资公司”、“重庆市***区再就业投资公司”,夫妻俩毫不犹豫的把5万元投了进去。后来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会相信那些骗子公司?两位中年工人说:这些投资公司都是政府部门办的,我们不相信政府还相信谁?有人告诉他们,这些投资公司、集资公司都没有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因此是非法的。夫妻俩睁大了眼睛问道:老百姓在街边炸油条卖都要先获得批准,地方政府挂牌办集资公司,岂能没有获得批准?然而,从1997年始,整顿金融秩序,治理“三金”、“三乱”,两夫妻的5万元差点全泡了汤。后来,由于群众反应强烈,地方政府才改变了强硬态度,不再坚持“一风吹”的态度,改为由“政府举债”分期分批偿还群众本金,这才平息了事态。本金算是追讨回来了,利息却一分钱也没有了,夫妻俩连说“好险好险”。从此后好长一段时间再不敢“理财”了,他们唯一的做法就是把5万元存入银行。利息虽低,甚至是“负利率”,他们也只好认了。直到2007年,他们才重新燃起了“理财”的希望。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开幕,胡总书记在报告中说:“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做为工人,他们并不很清楚什么是“财产性收入”,主要是从报纸上看人家怎么说,在街头听人家怎么说。党的总书记都说了,肯定是可靠的。不相信党,不相信总书记,那还相信谁?于是,经几个热心人的指点再加上自己到证券交易所的观察和打听,夫妻俩把5万元全投入了股市。结果如何,不说读者也知道,就不必详细讲了。反正,5万元目前只剩下不到2万元了。夫妻俩欲哭无泪。他们目前在想些什么,旁观者不好乱猜。但也许,他们今生今世再也不敢“理财”了。也许,象他们这样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该理财、根本就不配理财?与夫妻俩遭遇相同的普通百姓,全国又有多少?上帖时间:2008-09-1206:17:07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88352540&bid=259岁现象·35岁现象·49岁现象著名的“59岁现象”发生在官场。指的是某些临近退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