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的斗争第一脚踏入我即将生活三个月的房东家,迎接我的是房东Mike,他看起来非常友善,虽然已经64岁了,却非要帮我把沉重的箱子吃力地抬上三楼,当我要帮忙时,他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I’mastrongman,it’sapieceofcakeforme.”马上就让我感受到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安顿好行李,Mike非常热心地带我到花园里坐下,给我介绍了一些情况,比如电话卡、车卡、旅行卡等,还给了我一份非常详细的地图,最后拿出一条钥匙递给我,告诉我:这是家里的大门钥匙,也是家里唯一的一把锁,其它的房门都是不上锁的,书房的电脑也是可以用的,家里没有什么特别的规矩,希望我把自己看成这个家的一分子……。这些话语透出的信任,让我每每想起,都感到无比温暖。在Mike和Lynda家的日子无疑是令人愉快的,但由于相互的文化差异,也发生了许多趣事,其中最让我回味的就是——水果的斗争。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家里那个宽敞明亮的厨房,现代化的厨房设备一应俱全,而最吸引我的是灶台上的水果架,这水果架有好几层,摆着很多苹果、梨子、香蕉之类的水果。我很想吃点水果,但不好意思开口,就在心里想:等他们吃的时候,我再一起吃吧。谁知一连过去了两天,也没看见他们吃水果,也许他们家的人都不爱吃水果吧。虽然英国的夏天很凉爽,但水果放几天也不那么漂亮了。看着日渐干瘪的水果,我决定想些办法,直接开口还是有点伤体面吧,那就旁敲侧击吧。第三天下午放学后,我跟房东太太Lynda聊起了英国和中国的水果,我先把我知道的能够用英语说出来的水果说了个遍,然后Lynda也很热情地介绍了英国的水果,还介绍了怎么用水果做甜品,除了把我说得吞了一次又一次口水外,水果还是没吃着。于是我去找我的roommate——在格林尼治大学留学的浙江小伙子Michael,问他有没有好办法,谁知他却说:“我从来不吃他们家的水果,我张不开口。我都是自己买的,不光水果,连饮料、果汁,我都是自己买,连他们的女儿Anlina想喝高级饮料还要来找我呢.”呵,原来他来自浙江一个巨商家庭,我们的经济条件有着天壤之别。还是再想我自己的办法吧。第四天,我找着个机会,指着水果架上一个有点烂的梨对Mike说水果有点不新鲜了,谁知Mike轻描淡写地“哦”一声,直接把那个烂梨丢进了垃圾桶,就又忙别的事情去了,“怎么都要烂了还不吃呢?”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第五天,我放学回家后,发现家里的水果架上全部换上了刚买的水果,浓郁的果香沁人心脾,我问Mike为什么不把水果放入冰箱,他说樱桃、草莓等易烂的水果他们都是现买现吃,苹果、雪梨等就放在外面既可以闻味道又方便随时吃。那天我们还比较了中英的一些水果的价钱,还谈到了水果的关税问题,但想吃的水果还是没吃上。第六天,临去上学前,看着水果架上泛着光泽的水果,我在心里想:再也不能让这些水果丢进垃圾桶了!于是鼓足勇气对Mike说:“我能带一个苹果上学吗?”谁知他睁大眼睛说:“当然可以了,这还用问吗?家里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吃嘛,我第一天就告诉了你呀!你还有什么想吃的也可以告诉我呀。”哦,事情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地解决。经过一些日子,Mike知道了我喜爱吃哪些水果,经常会一进门就高举起一个袋子对我说:“Catherine,cherries!”“Catherine,bananas!”…至此,我持续了一个星期的关于水果的斗争终于结束了。可笑的是Mike一家根本就不知道我为此而死亡了多少了脑细胞,不然,一定会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太好面子了。文化的差异确实是一条看不见的鸿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