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比喻的特点和用法。2.掌握并应用比喻的修辞对诗文进行辨析。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并应用比喻的修辞对诗文进行辨析。教学过程:一、引入:图片导入,由图片联系到关于美男子的成语——貌若潘安、美如宋玉、花样美男等,分析这些成语的异同,这些成语是否是属于比喻的修辞?二、认识修辞手法㈠《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级。㈡了解修辞在高考中如何考?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通过作文进行考查。三、认识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2.结构:3.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4.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1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5.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6.比喻的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7.运用原则(1)要贴切;(2)注意创新;(3)要通俗、形象;(4)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四、学习比喻的修辞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送沈子福归江东2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问: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析它的作用。(6分)答:①第三、四句用了比喻的手法。(2分)②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2分)③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2分)五、学生讨论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问:试分析此诗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①比喻。②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予动态化了,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六、作业布置为了使扩写的内容生动、形象,我们经常要求按指定的修辞来写。例;以下面的词语为关键词,扩展为不少于30字的比喻句。关键词:父亲一棵树拥有健康的心灵主题班会的方案一、活动目的:对于品德教育应从小抓起。美的行为、美的心灵需要从各方面来培养,针对三年级学生,应有一个规范的行为,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美好心灵的创造是起步工作的重点。为此,举行了本次主题班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使学生明确在校、在家庭都应该有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