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本科教学活动而言,实验教学环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工具。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将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较强的实践性。它涉及光声媒体、视听媒体、计算机媒体等多种媒体,只有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设计与开发实践,才能掌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然而,笔者在多年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大一、大二学生对本专业不熟知,使他们不能迅速适应专业课的学习,而且学生走进实验室没有目的性,不知应该做些什么;另外,在课程设置中,大三、大四阶段开设了“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但同时英语四级、考研、找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学生们无法静下心来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专业课程。笔者经过三年时间,通过对本专业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人本主义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流派,提倡说明、研究人的本质、特性、内在情感、责任、潜在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所经历和体验的各种方面,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都具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7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将人本主义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经验的潜能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自主的学习去激发自身的潜能,求得自身充分的发展。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使得学习更具有个人意义。他认为,学习的原则核心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亲自体验各种实践。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教学的目的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个人的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主张评价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笔者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工作多年,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大一、大二阶段开设的课程是高数、物理、英语、电路分析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因此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次,学生们刚刚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习惯于一切由家长、老师“抱着走”,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观念和意识,还停留在“等、考、要”的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才思敏捷,同时又不成熟、缺乏技能是这些个体的特点,这时就需要专业课教师主动出击,给他们传授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让他们逐渐形成系统的专业概念和体系,变盲目学习为有目的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针对这个学生群体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并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融入其中。1.改变实验教师工作方式,培养和谐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价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以学生为中心”如同行医中的“以患者为中心”,学生就是病患,教师就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为他们做全方位的服务。往往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是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以后,而不是在大一、大二阶段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这是专业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实验教师应该改变工作方式,主动取得学生的信任,营造一种自由、开放、和谐融洽的充满爱与真诚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和睦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前提条件。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自由和负责的个体,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