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1.5制作塔台模型》教案课题制作塔台模型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6《制作塔台模型》是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的第5课。本课中学生将在第4课《设计塔台模型》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设计图纸转化为模型。模型是改进设计完成工程任务的主要依据。不断反复测试、查询问题、寻求改进、突破技术难关都要依靠模型来实现。教科书直入主题设计了两个板块内容,分别是“制作”和“研讨”。“制作”板块分为两个步骤。教材分析第一步“动手制作”,动手制作区别于手工课,学生需要遵循设计图纸进行模型的制作。如果在制作过程中有新思考与新发现,也要在设计图纸中先进行标记、修改,经过小组交流论证后再实施。第二步“模型展示”,各组展示不同样式结构的塔台模型成品,进行本组塔台模型优点与不足的交流。小组间相互质疑、相互借鉴,分享自己的经验以及在制作过程中的新想法,为下一课测试与改进奠定基础。“研讨”板块中的两个问题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使问题更加直观,便于讨论、解答。虽然学生对我们身边的塔台比较熟悉,但是他们很少思考塔台是怎样建造的,怎样设计的,更学情分析没有亲自动手建造的机会。前两课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了塔台标书和模型设计,本课继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塔台模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提升学生动手制作、组内分工协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工程的关键是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理解工程的复杂性与系统性。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制作模型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科学探究目标1.能依照设计方案,制作出塔台模型。教学目标2.能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3.能根据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反思所制作模型的优劣。科学态度目标1.体验坚持完全按照设计图进行模型制作。2.意识并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能通过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认识到科学知识和技能对制作优质模型的重要性,进而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做支撑。教学重难重点:依照设计方案,制作出塔台模型。难点: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反思所制作模型的优劣。点教学准备流程为学生准备:设计方案、胶带、吸管、剪刀、红笔、滚珠、弹簧、钩码、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设计1.提问:制作塔台模型有哪些要求?(预设:塔台模型的高度需要达到60厘米,塔台模型可以承受一定的重量,还要有一定的抗风抗震能力。)2.揭题:(教学提示:出示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展示各组的设计方案。)聚焦这节课将带领大家按照各自小组的塔台设计方案来制作塔台模型。(板书:制作塔台模型)【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制作塔台的要求,出示设计方案,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设计塔台模型的过程,进而自然地了解本节课的任务,明确制作塔台模型的要求。制作1.过渡:模型制作属于工程建设中的设计环节,模型成品是将设计方案上的设计思想呈现为具象的实物,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制作模型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预设:模型要完全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制作。)制作与研讨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吸管、胶带、剪刀、红笔、滚珠、弹簧、钩码等制作塔台模型的材料。)这些材料各用来做什么?(预设:吸管是塔台模型的主要支架,胶带用于加固,剪刀用于裁剪、挖孔,滚珠和钩码可以用来增加塔台底部重量,以增强抗风抗震能力。)它们分别有哪些连接技巧和操作要点?(预设:接口处可以用胶带进行加固,同时也可以利用穿插的方法连接吸管,既节约成本,又增强了塔台的抗弯曲能力。)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制作塔台模型,并将塔台模型的优点与不足或新的想法记录在活动帮助卡中。二次备课模型展示1.活动:指导各小组轮流上台展示制作的塔台模型,结合评价表对模型进行介绍,分享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评价表进行自评,并在小组间进行互评。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小结:在本课的制作塔台模型活动中,同学们逐渐形成了边制作边思考、乐于接受他人意见、乐于交流合作的好习惯。在制作过程中,许多小组根据塔台模型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图纸上进行了修改,课后还能继续梳理、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