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型随机变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版本:人教A版.选修2—3课题名称:§2。1.1离散型随机变量地位和作用:这节内容在选修2-3第二章的开始篇章处,一方面,它承接了必修3的统计概率知识,另一方面,掌握好这节课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后续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和方差的研究。因此,它在知识体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概率统计中,随机变量是连接随机现象和实数空间的一座桥梁,使得可以在实数空间上研究随机现象.而离散型随机变量是一种最简单的随机变量,本节就是通过离散型随机变量展示用实数研究随机现象的方法。二、课标要求:其课程目标是想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思想描述某些随机现象的方法,初步形成用随机观念观察、分析问题的意识。三、学情分析:认知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概率,对随机实验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排列组合的方法,这些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情感分析: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研究。但有的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有待加强。能力分析:本节课主要靠抽象思维来研究随机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随机变量不同于前面学习函数时遇到的变量,它是按一定的概率随机取值的变量,按现有知识和认识水平,不易透彻理解。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与函数概念比较,初步了解随机变量的本质;(2)学会恰当的用随机变量表示随机事件;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检测,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2)采取师生探究、交流式教学,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学任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零距离”。感受生活中大量随机现象都存在着数量规律;(2)养成以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习数学的习惯,提高数学应用意识。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恰当地定义随机变量。难点对引入随机变量目的的认识,了解什么样的随机变量便于研究。六、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境七、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引入课题.问题1:概率是描述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个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感知数学,探寻随机变量与函数的联系.探究发现的度量。如掷骰子就是一个随机试验,它有六种可能性结果。你还能举出一些随机试验的例子吗?该随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哪些?设计意图:能够判定简单的随机试验,并能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对抽象的离散型随机变量概念的理解.意义建构为用“数”表示这些结果做好准备.问题例题讲解2:应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练习反馈,查缺补漏(1)掷一枚骰子,出现向上的点数X是1,2,3,4,5,6中的某一个数;达标测评课堂小结(2)在一块地上种10棵树苗,成活的棵树Y是0,1,2,3,…,10中总结加深,升华概念的某个数。(3)掷一枚硬币所有可能的结果;正面向上——1;反面向上——0(4)新生儿性别,抽查的所有可能的结果;男—-1;女——0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任何一个随机试验的结果都可用数字进行表示,这样随机试验的结果与数字之间就构成了一个对应关系,这为引入随机变量的概念奠定基础.问题3:上述四个例子说明,随机试验的结果与数字之间构成了一个对应关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的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这样随机试验的结果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变量,我们称其为随机变量。你能给随机变量下一个定义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活动,尝试给随机变量下定义。这种定义方式是描述性的,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下定义,只要这种描述比较准确就可以,不一定按照课本的描述性定义.如一般地,如果一个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表示,这个变量就叫做随机变量,等。讨论:随机变量和函数有类似的地方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随机变量和函数进行类比,使他们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函数概念的推广:随机变量和函数都是一种映射,随机变量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映为实数,函数把实数映为实数.在这两种映射之间,试验结果的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定义域,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当与函数的值域。练习判断下列各个量,哪些是随机变量,哪些不是随机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