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图示语言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执笔:苏州外国语学校蔡杰一、课题的提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2011版数学新课标中指出:“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二是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重要的载体。苏教版新课标实验课本中重新设置教学内容,改变了教材编写的思路,没有专门的应用题单元的教学,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计算教学中教学,把应用题作为计算的实际应用,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但没有专门而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之以前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如何在现行教材现状下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就是我思考的起点。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要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找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而通过图示语言来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对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帮助。“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因为删减了“应用题”的教学,所以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每次教材都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策略”的单元。主要意图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课题在研究运用图示语言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切入点是结合苏教版教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进行的,做到与课堂教学例题教学相结合,研究的内容是苏教版课本中四到六年级教材中各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例题和习题。既是对解决问题单元教法的探索,同时也对学生学法的研究。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着力提高学生建模能力和数学素养。二、课题的界定1、图示语言图示语言作为一种直观的语言符号,有它的双重特性。它比语言文字的表述更简洁、更直观,能有效的过滤掉问题情境中的凌乱的、情节性的、非本质的信息,使得问题情境数学化,凸显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具有形象具体又简单抽象的双重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图示语言可以是线段图、表格,也可以是几何图形,也可以是用字母和文字表示的等量关系式,也可以用字母、方框、箭头等直观的符号表示的示意图。2、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所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结合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策略》单元的各类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或者隐蔽。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关键需在从“问题情境”到“解决问题”这个通道上建立一个中介,去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而图示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中介和桥梁。通过这个中介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图示语言分析数量关系还能提升思维品质,有利于数学素养的培养。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几何直观”核心概念的阐述数学《新课标》中对“几何直观”这一核心概念这样解释:“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几何直观”在实际运用中就是指各种数学图示语言。所以用图示语言进行分析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数量关系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尤其是到了高年级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发挥几何直观的作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的能力,不仅如此,通过“图示语言”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各方面的数学素养都有重要作用和价值。2、教材主编沈重予老师撰写的《加强对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研究和教学》苏教版教材主编沈重予老师讲解教材编排意图时讲到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常用思考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积累经验和解决新颖的、比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