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相关要求本节课教学的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十课《假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进行的是阅读教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阶段阅读教学制定的阶段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需要落实的主要有以下几项:1、感受阅读的乐趣;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4、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5、根据本文诗句的格式仿写、续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然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还要综合考虑低年段语文教学的其他目标,将其整合在三维目标的实施中,而不是只孤立地执行阅读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结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满足了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个体品读、相互赛读、整体悟读、教师引读、表演读,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把学生的自我阅读,并在读中得到自身真实体验贯穿本节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启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三、教学方法设计1(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儿童故事《神笔马良》片段、歌曲《爱的奉献》视频、背景音乐《献给爱丽丝》及风的声效)和幻灯片(生字、词语、图片)(二)教法与学法设计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1、教法本课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2、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那马良的神笔神在什么地方呢?(画什么都能变成真的。)教师播放《神笔马良》故事片段,播完后,问:“同学们,你想不想拥有这样的一支神笔呢?”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假如》,学完这一课,你就能得到一支马良的神笔。(设计意图: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境的故事情境导入课文,以便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出示课题,复习字词1、老师板书课题“10假如”,要求学生边认真观察边随老师书空,写完齐声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