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信任是通向成功教育的必由之路人类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生活在这新世纪之初的中学生,他们对开拓、创新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心比天高,但他们又缺乏对过去的历史的认识和体验,喜欢左顾右盼,又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缺少冷静思考;他们自信又脆弱,自负又急躁,他们只想到轻松愉快,不愿吃苦多干事。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们当老师的怎么办,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怎么办。盯住他们的一些缺点不放吗。成天用清规戒律来责难他们吗。对他们不管不问,抛给社会去教育他们吗。还是抓住他们积极向上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特点,充分理解肯定他们,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地爱护和帮助他们呢。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项重要的任务。答案只能是后者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不能用七、八十年代对青年学生教育的标准和方式来要求这些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中学生。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激流中前进。评判一个人或一代人,要根据其所在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来看待,这才是正确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爱,而没有爱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目前在校的中学生,他们大多出生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洪流,商品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呼喊,恩啊爱啊的情歌充满在他们的脑海里,高校扩大招生,上大学较前容易得多,而就业难又成为一个热点,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和厚爱,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曲时代的交响曲,在伴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成人。在他们的身上,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此同时,现在的中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全面达小康的主力军。今后的中国、明天的世界等待他们的将是高标准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优胜劣汰和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谁胜谁败的关键点就在于参与竞争者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才学、能力、品质、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是他们的明天,而他们的明天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的前途。依据以上两点,我们找准了如何理解和教育学生的依据和出发点。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到底怎样才能理解学生呢。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第1页共4页间去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爱好,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他们的烦恼有哪些。有哪些需要。这是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不下海不知水的深浅,不登山,不知山的高低。不深入到学生中去,就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不少的老师经常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懂事、不理解老师的良心苦口,对老师实行全封闭或半封闭。其实,这是因老师与学生接触太少的缘故。你离学生一尺,学生就会敬你一丈。这样,老师所了解的情况只是老师与学生的假象,如果再依据假象来作分析判断,得出的只能是偏见,而偏见所造成的恶果就是隔阂和对立。如此理解就无从谈起。因此,作为教师和班主任,只要有可能就要尽量多的到学生中去,去参加他们的闲谈,参加他们的活动,参加他们的联欢,一定不要放过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其次,要和学生平等相待。能经常到学生中去,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如果老师总是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高人一等,不可一世,永远正确的架势,或者装出一副不苟言笑,深不可测的样子,即使你是天天在学生中间,也未必就是真正地深入到学生中去。说不定哪一天,学生已知道你又要深入了,他们便会警戒起来或故意躲开,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因此,老师对学生有几分真意和诚意,学生会回敬老师几分真情。有的学生说,我们也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因人而异。这是学生中的人之常情,而不是他们的狡猾。现在的青少年上了中学,尤其是上了高中,成人的意识愈来愈浓,内心深处潜藏着要求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愿望,他们渴望象成人一样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希望别人给他们应有的成人地位,讨厌别人仍旧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他们要求老师讲真话,讲实话,给他们指点迷津。所以,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老师都应尽可能给学生恰到好处地谈些书外话,诸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才、什么是人才和竞争等。只要我们出于真诚,说话中肯,学生是十分欢迎的。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我们也应慎重处理,给被教育者留有余地。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