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淮南市中学地理说课稿《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说课设计淮南二十中陈中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和说备课反思六个部分:说课环节说课内容过程设计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说教材1、解读课标通过影像资料的观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标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活动建议:1、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2、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让学生收集家乡淮河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运用FLASH动画,演示并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发展变化及其运动变化的机制,是初中地理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知识和地理必修1前三章内容延续和深化。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后面山岳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以及选修教材《地质灾害》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3、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重点讲述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修饰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内外力部分,教材分别介绍了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部分,教材阐述了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更新过程,该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说课环节说课内容过程设计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4、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2.分析、比较地壳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3.分析、判断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4.运用图示表达外力作用四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关系;5.运用图表描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不同地貌景观以及地貌实例的比较、分析、归纳,加深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与理解。2.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的相互联系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认识地貌演化的发生背景,提高了学习地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壳变动和运动机制的学习,认识世界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建立内力和外力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为了实现课标要求和活动建议,确定具体教学目标。5、教学重点的确定内、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和外力作用同时进行、相互作用,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6、教学难点的确定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模拟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让学生分两步理解:首先,弄清各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包括涉及到的主要内、外力作用;其次,模拟演示的箭头,明确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7、对教材的建议课标版教材,加强了整体性和综合性,但知识点上出现了断层。应适当增加知识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欲望。(如地质作用、地貌类型等)根据我校高一学生基础和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达到课标要求,需对断层知识点加以补充。说课环节说课内容过程设计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说教学方法1、整体思路注重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基于“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地理新课程理念,设计了利用身边丰富的地理素材进行教学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2、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