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情况调研报告目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同时又遭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经营处于困难之中。尤其是一些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较大的服务性行业,暂时性停业、现金流断绝等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它们陷入困境。此时,市场和政策当局均提出让银行“让利”于实体,以便减轻实体经济财务负担、共渡难关的建议。本文从银行让利的理想状态出发,再纳入不同的现实因素后,发现银行让利面临市场失灵、代理成本等问题,确实需要“有形的手”介入,才有可能均衡各相关利益方情况。我们来看一下银行让利的理想模型。在一个典型的银行—企业借贷关系中,银行投放贷款给企业,企业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并按约定还本付息。我们先观察一家银行与一家企业的借贷关系,并假设是完全市场化运行(即符合双方信息充分、市场出清、无交易摩擦等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此时,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比如疫情)导致企业经营陷入暂时性困境,现金流断绝,无法按照还本付息。但除了这个问题之外企业无其他严重问题,只要冲击结束,一切又可回归正常。由于假设了信息充分,因此银行也是掌握这一信息的。这时,企业向银行申请减免利息(或其他措施,比如本金展期、利息延期等。为简单起见,本文暂且将让利仅定义为减免利息)。此时,银行面临的让利决策其实是相对简单的。由于这家企业经营陷入暂时性困难,银行完全掌握决策所需信息:如果让利,企业财务负担减轻,就能够渡过难关,但银行因此少收一部分利息,但未来依然可以正常经营,继续是银行的客户;如果不让利,企业因无法支付到期债务而破产清算,银行会承受不良资产损失,且失去一家客户。因此,从银行自身利益角度,只要能够清晰地比较两种选项的利益大小,便很容易做出双赢决策。一般而言,企业破产导致的不良资产、客户丢失的损失,肯定是远远大过因让利而少收的一点利息的,让利比不让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这一情景可能只存在于理想模型之中,即双方对信息掌握极为充分,且无其他交易摩擦。但现实中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比如,最大的一个现实情景,可能是银行对企业经营未必有100%的把握,万一让利后企业继续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最后依然还没有康复,到时再去处置不良资产,回收率可能更低,还不如一开始就拒绝让利、启动贷款清收流程。因此,现实中,不可能像理想模型那么简单。上述理想模型中,一家银行面对一家企业,信息相对容易掌握。但现实中,一家银行必然是服务成百上千的企业,一位银行客户经理也要服务很多家企业,这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显得严重。即银行一对多:信息不对称。我们假设某一家银行服务于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可以被分为三类:一是困境企业,即使没有疫情冲击也是要破产的,应该立即启动贷款清收流程;二是受疫情影响暂时受影响的企业,就是上一段中的例子,应该让利;三是经营稳健未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这种无需让利。但在疫情来临之后,政策当局公开号召银行业可以为面临暂时性困难的企业让利。企业收到信息后,纷纷向银行申请让利。换言之,假设上述三类企业中的大部分均来向银行申请让利。很显然,除了第二类是真正需要让利之外,另两类都是混水摸鱼的,尤其是第三类,纯粹是想通过“装惨”来占便宜。而第一类可能是申请得最为积极的,因此出现了类似“逆向选择”的问题。这时银行面临两个问题:信息不对称和公平性。第一,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面临很多家企业,一时很难完全将这些企业准确地分类,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信息生产工作,即调查排摸。但是,疫情来得紧急,久拖不决又会导致第二类企业困难越拖越大,政策当局号召银行尽快落实,需要立即完成决策。银行虽然无法准确区分三类企业,但是毕竟是自己常年服务的企业客户,可能事先选出一部分完成分类,给予决策。然后,剩下的一部分企业,几乎无法区分。但银行同时也掌握三类企业的大致比例,比如各1/3。为防止出错,可能会处理得谨慎一些,比如只同意了少部分企业的让利申请,因此有可能拒绝一些第二类企业的让利申请。第二,公平性问题。即使银行通过一定努力,尽可能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大致完成了三类企业的区分,并只接受了第二类企业的让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