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体积》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本节所讲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6—47页相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内容。2、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理解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理解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理解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使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准确实行简单的体积计算。●水平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水平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空间想象水平。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二、说教法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三、说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个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四、说教学流程教学时,我安排了情景引入,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推导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使用公式;全课总结,交流评价五个环节.(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首先,通过比较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大小,复习体积概念。然后课件出示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并指出数一数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通过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实行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想一想",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发现长.宽相等时高的值越大体积越大,高的值越小体积越小。接着,在观察第二、三组,再让学生自己叙说发现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相关系。因为受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制作水平的限制,要想让学生准备这些长方体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在这里设计三组图演示,既减轻学生制作的困难,又直观、形象地理解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相关系。第二个活动"做一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