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农村本身,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立足农村本身,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我国是世界上农村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其剩余数量高达2亿之多。而且由于加入wto、人口巅峰期的到来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将进一步扩大。这支庞大的队伍能否成功转移,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走出经济发展困境的关键,也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笔者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所谓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富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农村劳动力总供给增长速度超过城乡产业对农村劳动力总需求增长速度的现象。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存在,而且是超量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原因。一是农业生产本身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的劳动转化过程在时间上呈现出高度的密集性和分散格局,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季节第1页共9页性相对过剩,农忙时对劳动力需求量骤增,而农闲时排挤出众多的过剩劳动力。二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土地经营方式,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使过去的以隐形方式存在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显形化。三是农业上的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把大量的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业中驱逐出来。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是指在乡村地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化,主要是种植业,这部分劳动力在当时的社队副业中从业,并同时兼营种植业,在整个农村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小,附属于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释放出来大量剩余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方式进入了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也开始大幅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年~1999年,我国的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18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62万人,转移劳动力的总量由0.22亿人增加到1.4亿人,平均每年增长9.3%,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由7.1%提高到29.8%,提高了22.7个百分点。然而,随着乡镇企业原始积累的基本完成,乡镇企业面临着发展升级、技术改造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对高素质员工的迫切要求使原有的员工成为潜在的过剩劳动力,而时而在农村时而进城的“打工者”,也使农村中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实践已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仅仅依靠城市发展去吸纳是不可能的,必须立足农村本身,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目前,中国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而现实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任何单一政策都难以奏效。我们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等是新形势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根本出路第2页共9页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而在中国的城市规模类型中,小城镇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市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