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田明山立足实际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XX县区良种场经济社会发展纪实XX县区良种场于1960年建场,前身为“XX县区试验农场”,196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备案,更名为“XX县区良种繁育场”(简称良种场),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良种场自建场以来就以繁育小麦提纯复壮为主,繁育玉米单交、双交种,曾远销山西、陕西、甘肃等省。进入八十年代繁育棉花新陆早原种、“三圃田”等,每年为县种子站提供原种30-40吨,到了九十年代达到50-60吨棉种,XX县区基本形成以种子加工、种子公司经营的良种繁育供应体系,良种场种子繁育保证全县种子供应,对XX县区二十多年来的棉花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为改变良种场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县人民政府以沙政发(1998)193号文件《关于良种场、县宾馆划属企业的通知》自1999年元月1日起,改制为企业单位。良种场党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在国营农场开展党的建设有效实现形式,提升了全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基本情况良种场位于沙柳公路距XX县区城18公里处,东临尚户地乡、南傍金沟河镇、西依大泉乡、北接农八师144团,南有312国道、乌奎高速公路及北疆铁路,北有呼榆公路,沙柳公路贯穿全场,交通十分便利。场总人口为1270人。常住人口1046人,由汉、哈、维、蒙、藏、土家族等六个民族组成。全场308户,汉族964人,284户,少数民族82人,24户。场辖二个分场、一个试验站、一个卫生所。面积5.3万亩,其中播种第1页共8页面积2.7万亩。全场5个党支部,现有党员48人。全场参加社会养老统筹429人,其中:退休职工153人,在职职工127人。20XX年全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425万元,较2008年增长10.4%,其中,一产达到1683万元,增长10.6%;二产达到3632万元,增长10.2%;三产达到110万元,增长10%。职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8691元,增长5%。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302万元。20XX年,良种场党委、管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及县委十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压棉、稳粮、兴畜、强林”的方针,紧紧围绕场情实际,积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场完成总播面积26100亩,其中:棉花8500亩、小麦5500亩、油葵3000亩、红花29002亩、玉米2700亩、新栽改良枸杞2500亩、饲草料800亩、甜菜500亩、蔬菜300亩、黄豆200亩、小杂粮200亩。推行高新节水滴灌8800余亩。二、总结三十年来的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过去的三十年来,场党委、管委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多种突发性灾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植特色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主线,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稳粮、压棉、强畜、扩林”方针,努力打造三个万亩基地建设(1万亩高新节水滴灌建设工程、1万亩枸杞种植规模和品种更换、1万亩优质小麦繁育基地)。突出发展优质高产棉、特禽养殖、特色林果三大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兴场”战略,坚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实现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场集体经济得以壮大,职工群众收入稳步增加,全场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全面发展。顺利完成了三十年来确定的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期间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小康社会建设实现新的跨越。三十年来期间,全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XX年达到第2页共8页542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60.8:36.3:2.9调整为45:45:10;企业收入达90余万元;到20XX年末,3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8691元,年均增长5%。全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二)场经济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