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四个统一”确保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着力筑牢坚持群众路线的执政根基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推动城市建设管理以及领导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事情,都很重要,也与群众联系紧密,为什么有些问题群众不关心,笔者认为关键是群众的呼声未能很好回应,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去推动工作落实,我觉得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强化思想认识,真正体现广大群众是推动工作落实的主体地位想起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觉得这句话客观准确的诠释了人民群众的作用地位。党员干部只有正确认识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依靠群众推动工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一是从历史唯物主义中来看。历史唯物主义中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历史的主人和英雄。尊重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承认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别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和唯心观的重要分界线。为什么说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呢。说到底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他们既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而且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社会的进步中所产生的力量是其它任何力量都无法相比的。可见,人民1群众是伟大的,离开了人民群众,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就无从谈起。二是从历史发展经验来看。纵观历史,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现在的人们,只要一谈到社会在变革中发展的成功典例,就将功劳归功于是党员干部的“英明领导”,这是选择性记忆和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观在作怪。没有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第1页共6页用,一切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1978年底,改革的第一缕曙光在安徽XX县区小岗村出现,村民冒风险签订“大包干合同”,将土地分到各户耕种,不再吃大锅饭,不仅结束了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而且破天荒地上缴国家粮食,最终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名存实亡。如果没有凤阳小岗村的人民群众的胆识和魄力,也就不会有社会这一变革和发展。三是从现实实践中来看。新形势下党的各项事业,凡是群众支持的都会一帆风顺,凡是群众不拥护的都会停滞不前。当前由于拆迁、信访等工作在开展中进展不顺,工作没法落实,甚至有极个别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有些微词,认为是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不配合。出现以上情况,是因为党员干部没有把群众的作用切实发挥好,是将脱离群众的危险反映在工作落实中了。党员干部必须从自身找问题,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大多数是识大体,懂大局的,主流是好的,只有正确认识群众,了解群众需求,才能发挥好群众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推动工作的落实。(二)夯实群众基础,全面塑造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仆形象树立党员干部公仆形象,看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2需要不断丰富的一个课题,社会进步了,时代变化了,公仆形象不能丢,当前,树立公仆形象,党员干部需要做到“四有”。一是要有一心为民之作风。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历来重视的事情。只有好的作风,人民群众才能团结在我们的周围。在思想上,要敬民、爱民,要将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的冷暖作为“头等大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上,要谦虚谨慎,团结群众,只要是人民的合理诉求,都要积极回应,对待群众要虚心,要放下身段多向群众学习求教,做到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在生活上,要严于律己、勤俭节约,而不能讲排场、比阔气、腐化堕落。二是要有凝聚人心之公正。古人云:“公生明,偏生暗”。党员干部只有把好公平公正关,才能凝聚人心,从而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当前,少数基层干部对群众的利益保护不力,执法不公,甚至为迎接第2页共6页上级检查,装扮群众,严重诋毁了群众形象,失去了公平公正存在的基础,应及时予以纠正,重树公平公正形象,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从党的事业大局出发,为人民的实际利益着想,按法纪、规章办事,不以私情废公事,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