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大纲第一章总论(一)统计的意义1.识记:(1)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2)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基本特点,2总体性。(3)统计的作用: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2,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3,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4,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领会:对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关系的认识: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1.领会: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政治算术—社会经济统计(1、17世纪中叶,英国的威廉配第《政治算术》,约翰格朗特《对死亡表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2、19世纪中叶以后恩格尔法则3、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2概率论—数理统计(三)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它哲学的关系;1.领会:(1)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发挥认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中国要的指导意义。(2)社会经济统计学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后者对其有指导作用。(3)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学、数理统计学的关系:离开数量就不成为统计,没有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难以消化。(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1.识记:国民经济的概念: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2.领会:(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括生产统计、流通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富统计和国民经济综合分析统计等。(2)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特点:1范围的广泛性2探讨问题,超重从宏观角度出发。(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识记:(1)统计总体概念: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总体单位的概念: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分类: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对分组法的应用和分析必要)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分类: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3)统计指标的概念: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分类: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4)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相互联系的一套指标。分类:1,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5)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2.领会:(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2)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的关系;(3)流量与存量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领会:(1)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1.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得的原始数据,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2别人调查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和汇总后公布的数据,通常称间接的统计数据.(2)统计数据资料的间接来源渠道:主要来自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各种出版物。(二)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