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就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问题是破解时代矛盾、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为直接的着力点。确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范畴,已经成为直接决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核心议题。一、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时代需求、社会矛盾最为直接的外在呈现,是理论的发端,贯穿、存续其生成、丰富、拓展的全过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起始范畴,对欧洲资本主义历史时期和时代发展任务问题的探索与揭示,直接催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萌生。作为指引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伟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其之所以永葆青春活力,就在于能够“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不同的时代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有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回答不同时代议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确立了问题意识、坚持着问题导向,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民族化、时代化发展。“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欧洲近代社会发展规律、全人类解放事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的探索与回答,直接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决中国前途与命运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方案与方法指导。正是在问题意识指导之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全方位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问题,着力规避教条主义错误、程式化陷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条件下,问题导向已经实现了与道路探索、理论发展、制度创新、文明弘扬的深度耦合,使中国元素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践探索中得到了全面彰显,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规律性问题得到了深度诠释。二、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动力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动力。问题始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对于超越现有理论、激发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原则始终贯穿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如何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东方农业大国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时代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深度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与规律,以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实现理论自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坚持问题导向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概括、问题导向方法论的成熟应用,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体现,始终强调以解决群众问题、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独立自主,实际上就是强调一切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国情出发,着力解决好中国社会的时代难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实现问题导向方法论的理论创新,以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将问题导向方法论贯穿应用于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