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一课时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二、指导思想、教材简析、学情分析及设计理念: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尽管在选编时已经对教材进行了通俗化处理,孩子们可以读得通,读得懂,但是五年级学生要真正透过文字看清楚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还比较困难。学生接触名著的机会很少、阅读名著的兴趣不浓,因此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此关,不要让他们的阅读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就无法达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编者的意图——弘扬民族文化,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另外,孩子们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辞,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收获,哪怕是微小的。因此本堂课力求达到以下两个方面的目的,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初步感受借箭成功的原因及事物内部存在因果关系。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分析写作特点放在第二课时。另外,很多人可能会说怎么第一课时没有生字教学?理由如下: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字自学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通过工具书解决,余下的一小部分同学放在课堂上有点费时间,而且消磨自学能力强的同学的学习兴趣怎么办?我学习了支玉恒老师的方法,早自习教学生字有如下好处:1、节省时间。2、能够照顾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让正确的字音、字形、字义先入为主,免得他们自己读错认错之后,你想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办法都纠正不过来,我形象的叫做“牛皮藓”。三、教学目的:1.了解本课的故事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首尾呼应的作用及事件的本质意义——有因必有果。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4.抓重点字词、紧扣题目、设问质疑、品读感悟。5.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渗透学习方法,必要时直接说明。16.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7.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8、使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配合教学,式教学富有生机,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四、教学重点: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首尾呼应的作用五、教学难点: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有因必有果。六、教学准备:1、布置有条件的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或搜集相关资料。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第一课时一、直接破题1: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教师板书课题,示意学生用手书空)2:谁知道这个“箭”是什么样子?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出示图片。3:大家再看这个“剑”,(板书“剑”字)和“箭”一样不一样4:点拨字形和用途上的区别。5:是的,战场上短兵相接时,用的是这个“剑”,有手把,双面刃这个“箭”是远战时用的,所以文中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回答说:“用弓箭最好。”知道了吧?二、自由读课文,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理顺文章的脉络结构。1、自由读课文,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有那些人物,他们都在文中扮演什么角色?(1):我想请大家结合预习帮老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故事涉及到哪几个国家?(2)师:知道他们分别都由谁统治吗?(北魏曹操、东吴孙权、西蜀刘备)顺势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3)师:读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哪几个人物?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各司什么职务?(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