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教语文第十四册第十三课赵州桥教学案例安陆市特殊教育学校包仕梅《赵州桥》是聋教教语文第十四册中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课文语言准确、精练,又不乏生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一、教学设计思路:1、学习目标的探究性。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2、体验感悟的自主性。课件出示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情景,洨河上没有桥,老百姓非常不方便,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如果你是李春,在设计桥时,该考虑哪些因素,以这个问题统领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3、学习方法的合作性。在整堂课中,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愿,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确立发言人、组际讨论交流等。4、拓展练习的探究性。在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所学为赵州桥写导游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二、教学片断:(课件展示了这样的画面:洨河波涛汹涌,河上没有桥,两岸的老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师:同学们,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洨河,没有桥,老百姓会多不方便啊!你们能从书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吗?生:……师:读一读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生读课文后举手)生甲:“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说明这条河很宽,不修桥人很难过去。生乙:“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说明这个地方交通很……师:交通发达。生乙:交通发达,如果不修桥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不方便。师:你们读得可真仔细,是啊!没有桥,会多么困难啊!(课件出示李春肖像)正当人们愁眉苦脸之际,人群中的一位石匠,名叫李春,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建桥。(课件出示:李春走访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他心目的赵州桥渐渐成形,他想:我要建一座的桥。)(小组学习、交流之后)生:如果我是李春,我会建一座特别坚固的桥。生:他建的桥特别雄伟,看,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我们小组认为“横跨”这个词特别准确,体现了它的雄伟。生:我们认为李春建造的是一座实用的桥,它的大桥洞是用于平时河水流过使用的,当发大水时,小桥洞里也可以让流水通过,赵州桥保存到现在,这种设计起到了很大作用。师:书中有句话评价了这种设计,你们能找到吗?生甲:“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师:这是由两小句组成的(课件出示这两小句),这两小句的位置能互相调换吗?生(思考后):不能!师:为什么?生乙:调过来……就不美了。生丙:调过来以后前面句子短,后面句子长,读起来有点别扭……师:意思呢?调换后意思有没有变?生甲:没有,意思一样。生(反应过来,纷纷说):可以调换。师:是的,可以调换,说明“既……又……”,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三、我的反思:《赵州桥》是篇优秀的适合孩子们学习的课文。在上这一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优秀的示范课和课堂实录,我阅读着、沉吟着、思索着:如何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体现我自己的特色呢?我共设计了三份不同的教案,第一份中让学生通过“读一读、议一议、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试教时发现容量太大,在40分钟内完成起来有困难。第二份教案中我“以读促思,以读生情,以读帮助理解”,但实际操作时,又发现孩子们兴致不高,对此,我吸取前两篇教案的教训,取其长处,完成了第三份教案,综观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转化情境,引领学生主动性学。《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课文的教学。我带领着孩子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体会没有桥给两岸老百姓带来的不方便,再现李春设计思路,想像李春的造桥过程,这样的情境转化,孩子们耳目一新,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2、小组交流,发挥协同效应,合作性学。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