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了解“说”这种文体。(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2、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教学重点: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学设想: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出示教学目标,简介作者。)二、组织活动:(一)听莲:听课文朗读,配画录音(二)读莲:1、让学生听录音跟读。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3、自读课文。4、齐读课文。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三)品莲:A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我们先看课文:题目是《爱莲说》,指名介绍“说”这种文体,文章哪一段写“莲”?1、读第一段: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4、师:不蔓不枝,蔓是一种植物,特点是自己长不高,但如果附近有攀附物,他会爬得很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5、师:香远益清,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生:美名远扬。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生:仪态端庄。7、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亵玩一词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生:不是!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请大家看屏幕。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莲花拼图,图上有七个花瓣,每个花瓣里都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我手边还准备了几个空白花瓣,想请大家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仪态端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10、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贴上君子莲心,板书设计。)那么,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好不好?(莲花图,君子图,莲花君子图,君子莲。)11、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生:托物言志。B品文之美:12、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