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2页论我国小农经济改造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摘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观念意识及文化传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在两千多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迟迟没有孕育出新的社会结构,关键是由于封建王朝所创设的小农经济的阻碍,以封建地主制为经济核心的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家庭劳动为依托,从事小农业与家庭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它是以土地为依附根本,依赖于自然,以性别为分工的男耕女织经营方式的经济活动。这种分散的形式极利于封建王朝进行统治,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极力倡导和加固这种小生产方式,从而使得小农经济的运作和经营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意识和传统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由于近代工业的冲击,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目前仍有9亿农民,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仍按照小农经济的操作模式维持自己的生活。尽管从历史上看,小农经济是中华民族社会结构的基础,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使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进一步迈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小农经济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农民乃至整个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改造小农经济思想,为改造小农经济提供了理论方向。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重要论断,是对经典作家改造小农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突破,为改造中国小农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一种对广大过渡型小农实行市场化、社会化改造的理论。其要点有:第一,以小农的“两个转变”为根本目标,即由小农占大多数向农民比重大幅下降、纯粹农民向亦工亦农兼业农民乃至工人转变。第二,市场化改造和社会化改造相结合。从市场化改造看,主要是通过完善家庭经营单位功能,构造面向市场竞争的农户商品生产主体,进而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和强化这一主体,体现了由小农向现代市场农民转变的目标。从社会化改造看,主要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和城市转移为前提,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体现了减少农民、提升农民的目标。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度完成赶超型现代化的任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色。这一基本事实意味着我国如何从小农经济模式中摆脱出来,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以,小农经济的兴衰强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顺利与否。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主要是小农经济问题。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繁荣起来了,农民富裕了,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21世纪前2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工程,为我国小农经济问题的最终解决吹响了号角。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历史及其影响,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反思改造小农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力求探讨其具体途径:第一,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改造小农经济的基础。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改造小农经济的重点。第三,完成小农经济改造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关键词:小农经济现代化“三农”问题当代意义第2页共12页第1页共12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2页论我国小农经济改造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正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的有关论述,小农经济是拥有小块土地或只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不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从事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生产者的生产,即农业领域的小生产。小农经济和小生产是内涵基本一致的同一系列的概念,只是涵盖范围大小有所差别而已。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来说,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①作为长期存在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除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