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精河县一小朱斌双教学目标: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葫芦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要的是葫芦》1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2考考你们,完成的好,老师会给你们一份惊喜。(课件出示词语,自由读,齐读,开火车读)挂着盯着邻居一棵奇怪每天蚜虫葫芦藤治一治自言自语3师: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瞧,老师带给你们什么了?(出示实物葫芦)师:你们喜欢它吗?喜欢它就对它说句话吧。(二)品读理解,感悟文意。师:从前,有个人也非常喜欢葫芦。于是,他就种了一棵葫芦。(板书:种葫芦)想不想看看那个人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课件出示文中的图一1、这些葫芦长得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2、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小葫芦的句子。师:老师也找到了,我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①注意多音字“长”的音,理解“挂”。②你想夸夸它吗?(出示小葫芦图)引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③用“多么”说话。④师: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结了小葫芦了,他心里怎样?他怎么做的?课件出示: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⑤打开书,请大家带着喜欢的语气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师:是的,这是一棵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呢?请看图:3、课件出示图2。读最后一自然段。师:你知道什么了?(板书:落葫芦)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幅图。课件出示文中的两幅图:找一找,两幅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①人的表情不一样: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③葫芦不一样课件图二:为什么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下来了?我们来帮他找找原因吧!4、打开书,读一读2、3自然段。①生自由读。②回报交流,你知道了什么?③课件:读下面的两句话,猜猜他在想什么?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想的是: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④分角色读一读。⑤那个人错在哪儿呢?你能用“因为……所以……”说说吗?理解叶子与果子的关系。5、齐读课文一遍。(三)拓展课件:1、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他听了邻居的劝告,结果会怎样呢?2、填一填: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过了些日子,()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的叶子,开出了很多()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好多()的小葫芦。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这时,他想起(),赶快()。后来,小葫芦慢慢(),一个个都长得()。(四)小结:在邻居的帮助下,种葫芦的人明白了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了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改变了过去只盯着葫芦,不管蚜虫的做法,最终种出了他想要的葫芦。其实我们生活中也一样,当你有了小错误,别人提醒你时,你应当虚心倾听,及时改正,否则也会像种葫芦的人那样后悔莫及。(五)板书设计:种葫芦14我要的是葫芦不治蚜虫落葫芦课后反思:这一课第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完成了生字的认识,初读了课文。于是,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上。上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课外的知识链接,准备了葫芦实物,做好了课件,精心设计了问题。上课时,我也将每一点讲到了,可以说教学流程是比较清晰的,可上完课静下心来反思,就发现,失误还是很多的。1、上课过于随意,明明有设计,却想到哪讲哪。说话不够严谨,致使许多问题提出来没有价值,反而延误了教学时间。2、问题的设计没能很好的遵循学情,提出后学生理解不了,更没能激起他们的兴趣。3、上课时教师干预过多,说话啰嗦,学生一说不出来时就抢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去很好的进行引导。4、不能很好的进入到教学中去,没能全面地关注到学生。总之,一堂课虽已结束,但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