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剪辑细节,铸就人生卫辉七中孙素玲关键词:细节悲惨描写性格剪辑内容摘要: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不是偶然的。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描写,作者把这些一个个看似零碎的细节剪辑成一组镜头,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悲剧形象,从而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血淋淋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悲惨画面。读《孔乙己》,笔者以为,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应在于高明的剪辑艺术,把一个个看似零散的细节剪辑成一组镜头,成功的塑造孔乙己这一形象,充分的表现出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首先,《孔乙己》在细节的剪辑上注意了物质内容的连贯性。法国马赛尔·马尔丹有过论述:“在两个镜头中,应当出现一种类同的元素,使人很快认出镜头和它表现的环境。”《孔乙己》就是这样,上一个细节与下一个细节都有类同的物质元素出现,这样,细节的过渡转换就显得圆润自然。作品写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排”出九文大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人们奚落他,“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污人清白?”人们步步紧逼,”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步步为营,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作品再写孔乙己打折了腿后,人们的议论。正在结账的掌柜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也觉得他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他怎么会来?……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账。作品又写了孔乙己第二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孔乙己坐在柜台下的门槛上,用极低的声音说,“温一碗酒。”他的脸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挂在肩上。他见小伙计没有反应,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见此情景,不惜时机戏弄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时的孔乙己并不十分争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喝酒后,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的手里,坐着用这满是泥的手慢慢地“走”去了。作品又写孔乙己“走”后,人们长久没有见到孔乙己时的议论和心态。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以上这些镜头时间跨度很大,有的是直接表现孔乙己,有的不是直接写孔乙己。但作家就是利用了“咸亨酒店”这个物质元素,把这些时间跨度很大,内容相距甚远的细节和事件剪辑成一组镜头,不但使作品过渡自然,结构浑然一体,而且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展示了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揭示了人物的悲剧下场。鲁迅最擅长于肖像描写,他能准确的抓住人物的肖像特征,做到“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破”了而不肯补,“脏”了而不肯洗,都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这长衫是人物灵魂的标签,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广告。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性格。“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补不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灵魂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肖像描写中作者还抓住了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