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苍蝇拍_微博投资感悟摘录【关于投资的思考和方法】将简单的事情搞的非常复杂的,是学者;将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的,是专家。但投资者却正相反,一方面需要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排除杂音。另一方面又需要具备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这个简单化不是说情况掌握粗糙,而是从众多不确定性中提炼出重要且确定性强的因素,并构成最终的“逻辑支点”。一个企业投资人的脑袋是与炒股爱好者不同的。后者的脑袋里出现的是价格,涨跌,板块,资金流,消息,别人的看法等等。而前者的脑袋里出现的是内在价值,生意的本质,竞争优势,确定性,风险机会比,资金配置以及市场的情绪倾向等等。这二者之间沟通的困难程度,是远大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的。在选择一个长期投资对象时,考虑到“饼”的两个方面是必要的。首先是这个饼是否正在被某种因素驱动着不断的做大,另一个是这个饼的吃法是否也被某种因素驱动而趋向于集中。另一方面,即使饼很难再大幅做大,但集中度正在大幅加强的,往往远远胜过饼正在迅速做大,但是饼的分配却依然杂乱的对象。股市弱者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经常都在判断,对很多事情都在判断,且不说判断的成功率,最关键的是其中99%的判断无论对错其实都是很不重要的,更要命的是判断与行为经常分离;而投资强者的特征正相反:只对那些极其关键重要的事情进行判断,对于判断总是很审慎,但一旦认定就坚定执行除非判断的基准改变。企业的真实发展评估起码是以年的单位来衡量的。但是太习惯“炒股时间”后就往往难以忍受“企业时间”了,因为前者是以日为单位,甚至是以分时为单位来被观测的。进入“企业时间”不是一个简单的“不看盘”,而是以企业分析和企业投资思维为前提的,否则即便闭上眼睛也不是投资,而是鸵鸟政策罢了。在投资上做的时间越长,就越感到投资本质上是被动的。我们总想更主动一些,做的更完美一些,却反而因此把加法最终做成减法。试图千变万化是费力不讨好的,守拙并不断重复有效的东西,坦然平静的接受这种被动性,可能是必然而迟早的。投资初期需要很多折腾(学习摸索),投资成熟期也许不折腾就是最好的。最近溜了圈较热门的节能环保明星企业,总体感觉就是:行业前途远大的不少,企业生意特性优秀的不多。节能环保企业很多都是大订单模式,产品+技术服务特征,这种模式再有较多的资本性支出那么总资产周转率将必然低。所以更值得关注的,在于哪个企业的具有明显高的利润率,以及支持其稳固的原因是什么。我经常被问到,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评估自己对企业的认识程度?我的回答是:如果你看了一大圈,发现你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市场的普遍认识层面上,基本上你就是市场一致性认知中的一份子,那么你就要小心一些了。这是符合逻辑的:我们不必比大众更宽广,但必须比大众更深刻前瞻,否则就很难成为最后的赢家。研究企业既是折磨也是享受。那过程有点儿像侦探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来寻找真凶。最像的地方就是思维方式和尊重证据,一个好的侦探一定有一个犯罪天才的脑袋,而一个好的企业分析师也必然需要一个出色的企业家的思维能力。幸运的是,企业家不但要想到更要做到,而我们实际上只需要判断“好不好”就够了。要么努力做一个智者,要么就简单的死认一个道理,这两种情况都比较容易在股市里有所成就,但肯定也是股市中最少的,因为前者太难后者太没劲。最多的还是普通聪明人,一直试图当滑头,一直盯着一些表象做研究,一直以后视镜的方式来总结。普通聪明人奉献着股市中最具有戏剧性的故事,可惜一直没有片酬。从我研究观察的企业而言,能够持有个1,2年的感觉并不是很稀少,但能够有信心持有5年以上甚至更久的,真的非常稀缺。前者往往属于素质还不错,行业正好给力类型的;而后者则属于真正在一个长期向好的行业中,树立起了非常强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且管理也非常优异的企业。只有后者才配享有经常性溢价。2010年7月我写下《未来医药投资将回归高风险面目》,强调切勿以为医药是闭着眼睛投资的“安全港”。在接近半年的鸡犬升天后,恐怕未来的浪淘沙将难以避免。医药行业的研究必须立足于长期竞争力构建,而不是“业绩释放期+消息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