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篇: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毛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指导下,全国上下兴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现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就如何抓好综治工作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一点粗浅认识。一、充分认识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环境,农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环境得不到相应的保证,广大群众生活在忧虑当中,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许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不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稳定的社会环境都是发展生产的前提,就我县新塘乡而言,全乡人口7442人,面积82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是全省100个贫困乡之一,以苗族人口占多数,群众文化素质十分低下,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种粮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为了盐巴钱”的现象仍然存在,贫困导致了野蛮、愚昧,偷牛盗马、小偷小摸、酗酒闹事时有发生,群众不得安宁,影响了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群众本身就穷,身边的一切物资对他们而言都是重要的,特别是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耕牛,试想,如果农村社会治安不好,正值春耕大忙之际,一农户一头耕牛被盗,破不了案,找不回耕牛,那么这农户除损失半个家产之外,拿什么去耕作,那全年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会是什么样。所以说,农村治安的好坏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收入的提高。农民不富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何以落实,怎么能实现。第1页共15页因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肩挑一方经济发展,带民奔富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只有充分认识农村社会治安稳定性的重要意义,才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清醒头脑,深刻认识自己的多重使命,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创造良好的农村治安环境,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引导农民群众尽快富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二、找准影响本地区治安稳定的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一个地方所处的区域,地理条件不同,存在制约稳定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如电视、报纸批露的,有的是家族、黑恶势力对村级组织的控制,无恶不作;有的是因征地拆迁补偿问题引起群体上访等等。就新塘乡而言,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地广人稀,群众居住较为分散,居住地十分边远偏僻,管理上难以控制,偷牛盗马、小偷小摸分子专门瞄准这些村组下手,群众被偷后因路程远报案不及时,往往影响破案效果。二是百分之三十的群众居住地靠在相邻周边乡镇、周边县市边界上,双边因一些琐事(如牛马吃对方庄稼、邻居间鸡鸭丢失互相猜疑等)可能导致纠纷争吵,因属地因素使得双边家族群架事件发生。三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由于该乡十分贫困,群众文化低,外出务工者往往因素质不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多是些苦力活,有的青年小伙好吃懒做,受不了重体力之苦,在外地以偷盗为主,风声一紧潜逃回家,为本地打架斗殴、赌博、偷盗留下祸根。从该乡摩托车被盗、群众的现代化工具如农用车、摩托车日益增多,广大农民群众交通意识又相对淡薄,“二毛手”(即没有经过正规驾驶训练的人员)驾车,无牌、无证农用“病”车载人、摩托车超载人时有发生,使交通事故有高发态势。如2004年11月25日该乡发生的一起农用车压死在校儿童事件就是因为驾驶员自学车三日后就强行上路拉石引起。四是山林水事引发的纠纷。问题的存在,对农村社会稳定、农村“三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消极影响。治根才能治本,只有找出病根,才能有效治病。各地只有根据自身存在第2页共15页的实际,认真排查病源,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才能确保一方净土,从而使农村各项事业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一路凯歌,实现蓝图。三、构筑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促进新农村事业良性发展。长期有效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没有一套有效的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