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医疗就业等福利瓶颈央视《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城市里的“农民”,以下是节目实录:主持人:1月31号,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正式公布,这已经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7个年头,1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虽然同样的1号文件,同样的关注“三农”,但是今年的细节跟内容,却带有鲜明的2010年的特点,这其中最让媒体关注和放大的是,今年的1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哪些人呢?主要是指80后90后的农民工,目前的人数占到整个外出打工农民的60%,大约有1亿人,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他们岁数大的三十而立了,岁数小的也有十八九岁,标准的成年人。为什么今年的1号文件会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样一个概念?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问题跟期待?与父辈们相比,他们的“新”新在哪?社会会给他们怎么样的新的生活?《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短片一:农民工·新生代字幕:2月3日D123动车包厢现场:笔记本电脑看《阿凡达》刘辉:这是给我妈买的,(这么鲜艳,她会穿吗?)会的,儿子买的她肯定会喜欢。侯法胜:带着钱是最好的,带个大红包,(给妈妈准备多少红包?)让她打开给她个惊喜,保密。解说:200多位在北京打工的河南籍农民工,一起坐车动车回家,包厢中超过90%都是80后的农民工,他们,已经成为外出务工人群中的绝对主力,总人数超过一个亿。字幕:2月1日国新办发布会唐仁健:在调研这个问题的时候,地方有的同志很形象地讲,说现在拉着拉杆箱的农民跟当初扛着蛇皮袋进城的农民可不一样了。解说:当然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几天前全文公布的2010年一号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因为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及这个群体,所以备受关注。记者:这个“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定义?中央又将采取什么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唐仁健: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而我们又总体上或者在很多方面也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字幕:2月2日青海省平安县新安村现场:贴春联+炸油卷解说:85年出生的郭长发,三年前走出家乡的大山,一直在乌鲁木齐做建筑工,今年回家他带了辛苦攒下的三万多现金,还有新年的新打算。郭长发:我想这几年再多挣点钱,有机会的话就留在乌鲁木齐,买辆车跑运输,这样一来,环境、条件各方面都更好一些,能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李强:老一代农民工他还有回去的想法,新生代农民工很多就想在城市里长期生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工人?称他是农民工?其实在今天很多研究中也称他为工人。我们知道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美国时代周刊居然把中国工人作为封面人物,所以它也承认中国工人的创造力、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贡献。肖红霞:深圳这个城市也是繁华、也是不错,但是能够说想把家安在深圳的,也有人想、也有人不想,在深圳安家的话真的不容易,在这个城市里生存的话真的好有压力的,没有工作就没有饭吃。解说:外出打工14年,肖红霞在这家电子厂已经做到了车间主管,现在全家最大的单笔开销就是儿子每学期的借读费,4000元,对于月收入3000元的她来说的确负担不轻。记者:你都出来14年了,你觉得你是农民还是市民?肖红霞:我觉得我还是以前我们老家的一个农民而已。记者:你很多年不碰地里的东西了,怎么还觉得自己是一个农民呢?肖红霞:因为我的根还在农村。解说:虽然以“中国工人”之名登上时代周刊,虽然已经十多年不务农甚至很少回老家,肖红霞还是把自己认定为一个农民。“市民”还是“农民”?“回去”还是“留下”?每个“新生代农民工”都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户口本上的“农”字,却给他们的城市生活带来很多现实困难。因为附着在“市民”光环下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等权利和福利,对他来说都遥不可及,他们只是这座城市的劳动力。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李强: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劳动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