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总则11.1、适用范围11。2、编制依据及参考规范12、术语13、基本规定14、施工准备24.1、技术准备24。2、主要材料准备34。3、主要施工机具准备35、施工工艺35.1、工艺流程35。2、操作工艺要求35。3、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特殊问题的技术处理措施65。3。1、遇有淤泥、流沙的技术措施65。3。2、人工挖孔桩水下胶管砼措施65。3。3、浇注砼施工注意事项86、质量标准87、成品保护108、安全技术措施108.1、一般规定108。2、防坠落措施118。3、防止触电措施128.4、防止坍塌、流沙措施128.5、防止窒息、中毒措施138。6、特殊防护措施139、质量记录131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标准1、总则1。1、适用范围人工挖孔灌注桩适用于桩直径800mm以上,无地下水或地下水较少的粘土、粉质粘土,含少量的砂、砂卵石、姜结石的粘土层采用,特别适用于黄土层使用,深度一般20m左右,可用于高层建筑、公用建筑、水工结构(如泵站、桥墩作支承、抗滑、挡土等之用)。对有流砂、地下水位较高、涌水量大的冲积地带及近代沉积的含水量高的淤泥、淤泥质土层均不宜使用.1。2、编制依据及参考规范1.2。1、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2。2、国家现行规范《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1.2.3、国家现行规范《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1.2。4、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2、术语人工成孔灌注桩:又称人工挖孔灌注桩,即是采用人工挖土成孔、灌注混凝土成桩的一种基桩。3、基本规定3。1、桩位放样允许偏差:群桩为20mm;单排桩为10mm。3。2、桩基工程的桩位验收桩基工程的桩位验收,除设计有规定外,应按下述要求进行:3.2。1、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场地标高相同时,或桩基施工结束后,有可能进行检查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应在施工结束后进行。3.2.2、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桩施工后无法对桩位进行检查时,灌注桩可对护壁位置做中间验收。3。3、人工成孔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下表规定,桩顶标高至少比设计标高高出0.5m.每浇注50m3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50m3的单柱单桩的桩,每根必须有1组试件;每个柱子承台下的桩至少应有1组试件。人工成孔灌注桩的桩位偏差护壁方法桩径允许垂直度允桩位允许偏差(mm)1偏差(mm)许偏差(%)1~3根,单排桩基垂直于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边桩条形桩基沿中心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中间桩150200混凝土护壁钢套管护壁+50+50〈0。5〈1501003。4、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3。5、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不应少于总数的20%,且不少于10根;对地下水位以上终孔后以过核验的灌注桩,检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少于10根。每个柱子承台下不得少于1根。3.6、对砂子、石子、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项目、批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庆标准规范要求.3。7、为核对地质资料、检验设备、工艺以及技术要求是否适宜,桩在施工前,宜进行“试成孔”。并应反复验孔底持力层土(岩)性,嵌岩桩必须有桩端持力层的岩性报告。3.8、人工挖孔灌注桩在地下水位较高,特别是有承压水的砂土层、滞水层、厚度较大的高压缩性淤泥层和流塑淤泥质土层中施工时,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3.9、孔径(不含护壁厚度)不得小于800mm,当桩净距小于2倍桩直径且小于2。5m时,应采用间隔开挖.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不得小于4.5m,孔深不宜大于40m,并应设置有良好的通风设施.3。10、人工挖孔灌注桩护壁的厚度、拉结钢筋、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上下节护壁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多节护壁时,上下节护壁间宜用钢筋拉结。4、施工准备4。1、技术准备4。1。1、熟悉施工图纸及场地的地下土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