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的相互制约分析学生:指导老师:[摘要]自然、历史、资本投资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程度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呈现梯度发展格局,显现出不同地形阶梯水平随着人力资源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布局的调整,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分配已成为经济布局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的相互制约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措施。[关键词]:人力资源;区域经济;相互制约导入语:经济布局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分布的总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经济布局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共同研究领域。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三大经济地带。具体来说,经济布局指生产力布局、科技布局和流通布局的总和。也就是指生产力、商品流通、科技发展在空间的配置。经济布局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布局,实际上,经济布局就是指社会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形式。一、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状况的相关概述(一)人力资源的理论含义人力资源,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的人们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从对人力资源的定义不难看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二)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分布状况从人力资源,尤其是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与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的发展规律来看,人力资源与经济布局的发展模式是一致的。具体表现为:大学毕业后,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呈现出在东部及东部沿海地区比较集中,中部次之,西部最少的趋势。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看出:在东部12个省(自治区),区位商大于1的有9个,占95%;从各省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情况来看,9个中部省份的区位商数(自治区地区)的区位商大于1,占33%;五个西部九省(自治区)的区位商大于1,占56%。事实上,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2%,超过总人口的1/3,东部地区在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由此可见,高品质的人力资源在我国的分布与经济发展布局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二、经济布局的含义和相关理论知识概述(一)对我国经济布局的划分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地形阶梯和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可以大致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依据“七五规划纲要”的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安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江西、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广西属于东部地区,内蒙古属于中部地区,但是这两个省、自治区在1998年大规模的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在对西北地区重新划分过程中划分到了西部地区。我国现有的东部沿海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布局发展模式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外汇收益高、技术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产业和产品,充分利用更多的国外资金资源,并寻求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好的效率;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依据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国家支持其进行总体规划,这些地方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步伐向外界开放,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发展产业和产品,满足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了整体经济发展。最后,国家采取了有效的政策,支持老、小、边疆、贫困地区经济布局的大力发展。(二)我国经济布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经济规划布局,发展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应该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布局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盲目地追求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致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