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及其转化措施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观念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作为班主任,除了要提高我们的教学知识水平外,更多的是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而这一切的取得都要求班主任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所以班主任要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要有所了解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但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国家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为了了解我校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优化教育资源。本人做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是从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进行的调查。并试着针对这些形成原因提出一些建议,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斧正。一、别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对待学困生学困生一词的出现,取代了后进生、差生等违背教育原则的词语,但却取代不了大部分教师的观念,一旦给学生带上了学困生的标识,就再也不去发现其闪光点,因此我们有可能就把一个正坚持进步的学生丢在路上,这时一个真正的差生便产生了。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只是我们在教育思想的深处并没有真正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老师一旦戴上“有色”眼镜对待学生,学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与老师你对着干,师生的关系一旦对立起来,这对老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不良的效果!学困生也许就这样产生了,偶尔与学生聊天时总是听到,我这科学不好那是初中的时候基础部扎实,当时的老师怎么怎么对他(她)的,导致他(她)对这一门学科失去的兴趣。所以,我在这里建议老师们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平等的去尊重他们。虽然我们在任教前会讨论到哪个哪个学生以前以前怎么样,但我们还要依靠自已的眼光来公平的对待他们,学生的可塑性还是挺强的,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二、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在这一项目的调查中,我设置了12个小项目,让学生按照符合自身情况的在括号里打上勾,结果整理出来,比率高的有:(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而无法实现这反映了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子女在学校学习寄以厚望,对孩子的要求有点过高,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一旦学生达不到家长的目标,家长就对其言语的讽刺,还有就是关心的程度下降,让学生感受不到爱的温暖,失去了进取的信心。(2)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现在的高中生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知识文化水平明显比上一辈高。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停留在打骂基础上的话,就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家长处理的事件有了自已的观点,冲突时学生就会反驳,而这时的家长就认为孩子倔强,不听话、越大越不孝。给孩子罗织了各种“罪名”。使学生很是反感,与父母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生疏了,话语不多了,学生心里一旦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不会告诉爸爸妈妈了,而是藏在心里,或者通过网络聊天,把心中的苦闷说过QQ好友听,从而使学生慢慢的对网络产生了依赖。2、社会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在这一项目调查中,我设置了6小项目,学生选上来,比例比较大的有:(1)社会分配不公及“新的读书无用论”现在学生已经是高中生了,读完三年高中都将面临的高考的压力,高考的压力也是学生为他们的前途担忧。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哪门学科我有兴趣哪门学科以后工作容易找点。这都让他们头脑发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再是以前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了,他们关注时事焦点,关心国家大事,也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社会的黑暗,对前途感到渺茫,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他们产生了动摇,社会上有很多反面的例子,给他们说明了,光有知识本领还是不行的,还得靠关系靠运气!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是越来越多,但就业率却是不容乐观,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提前影响到了在校的学生。这些都使学生对学习失去的信心,失去了进取心,意志消沉,在学校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对待一切,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