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数学的美------对浙教版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数学是美丽的,但这种美不是通过言传身教就可以给学生的,学生需要经历思考、探索、研究才能真切地体会、感受数学的真谛。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专设“探究活动”栏目,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浙教版教材“探究活动”栏目意图、类型,认为它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数学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数学概念,继而培养探索数学的积极态度。本文还认为可把它分为总结辨析型、规律探索型、阅读理解型、激发兴趣型、拓展知识型、体验应用型、动手实践和数学实验型等类型,就各种类型作了详略不一的教学设计的建议。关键词:探究活动类型分析实施策略请允许我以一段师生对话开篇。师(严肃而关切地):A同学,数学课上我看你不够认真,你可要注意哦!生(沮丧而真诚地):老师,对不起,上数学课我就是提不起劲……师(有些生气地):你这就更不对了,你不知道:数学是很美的吗?生(急切辩解状):老师,我听您说过“数学是美丽的”,以前我认真听您讲课,仔细做您布置的作业,但我怎么就一直没感觉到它的美?!师(无奈、无语):……都说数学是很美丽的,但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它的美,关键在于我们传统的教师、教材、教学都太注重“讲”与“授”,而轻视了学生自主地“探”与“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皮亚杰认为: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的内容,加强了过程性目标的要求,比如说在函数中有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探索函数的性质;在几何中探索图形的位置关系、基本性质等等。许多数学结论让学生探索得到,而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教材是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浙教版教材专设“探究活动”栏目,充分体现探究性。课本中设置的“探究活动”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正如布鲁纳所指出的:“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书库,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更是一种过程,而不只是结果。”本人从2006年9月开始执教浙教版教材,在解读教本时对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发现探究性的过程目标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少,原先不太熟悉。因此教学时,对这些内容设计意图的理解,教学中的实施落实往往感到困难。于是,我从各种渠道搜寻相关资料,请教专家、同行,认真体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著者的用意,结合学生实际,作了许多分析、思考,并在教学中逐步落实。回顾一个学期的努力,自我感觉效果不错,尤其是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猜想、探究、归纳意识提高了不少。以下是我对浙教版教材“探究活动”栏目分析、思考并实践的汇报。(说明:因我市是从2006学年开始采用浙教版教材,故下文举例以七上内容为主。)一、概念、思想和目的意义。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主要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科学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结论;根据数学实验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数学教学中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家研究、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体验、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中获得经验,并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要突出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浙教版教材比较好地处理好了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专设“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