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生作业反思习惯的培养【内容摘要】反思是人们对客体认识操作的内化过程,是对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的再认识和再检验。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重视的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常常忽略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反思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被动接受。为此,我们试图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养学生作业反思能力的研究,使学生认知结构得以完善。达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正文:学生作业是检验学生在一天中的学习质量,掌握知识程度,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大部分学生每天的作业总会出现书写马虎大意,计算错误,作业不完成或有抄袭等不理想的现象,从而违背了教师留作业的初衷,教师想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和发现问题的目的不能达到,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检测出教师自身的劳动成果。逐渐地形成了学生疲于应付作业,而教师不能从作业中了解到学生的真实状况和实际水平的恶性局面。学生由于学习负担较重,作业量较大,每天的学习时间较长,对学习失去兴趣等原因,多数学生对作业持应付态度,不能把作业等同于考试那样反复检查,不以深思熟虑保证正确为目的,而是以交差为目标。我曾就全班50名学生对课后作业从反思的角度进行现状调查:设置十个调查题目:(可多选)(1)作业前先回顾当天学习的主要知识点、重温所学法则、公式再做作业;(2)边做作业边检查,做到会做的肯定正确;(3)做完作业总体检查,确定无误才算完成;(4)发现作业有错立即改正,不拖拉,或得过且过;(5)乐于做有挑战性的题目,乐于创新做法或一题多解;(6)拿出来就做,没有任何温故的环节;(7)做完即可,从不检查;(8)发现作业有错不愿改正,逃避错误;(9)偶尔有抄作业现象;(10)较有难度的习题不愿做进一步思考,轻意放弃。在50名学生的问卷中,回答前五个问题中的至少三个的只有9人;绝大多数都是选择后五个问题中的至少三个。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做作业的质量不能保证,自我反思意识很差。每天的作业白白浪费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产生此结果的原因,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没有在课前让学生提前接触所学知识,让学生有充足的反思时间和空间;在课上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反思习惯,在课下没有很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写好家庭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研究和探索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一、课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案导学”和“团结协作”小组研究式学习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封闭、专制的课堂传授式学习;每节课前,鼓励学生在对“学案”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问题在课前解决在课上。而不是课上提出问题利用有限的时间必须解决,使学生有充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自己的问题有所反思。对老师给出的“学案”提倡有所创新;或自己编写“学案”推荐给老师;或课前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大部分未知问题,鼓励在小组中张扬个性,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存优弃劣。反映出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个人的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他们取得更高的成就。课堂教学环境转化为开放、民主、研究式的师生共同学习的模式,不仅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而且解放了他们的手、嘴和时空。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究,从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都为学生反思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一、课上教师引导反思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每节课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后的反思。即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哪些定理或公式去解决问题,使学生领悟出分析与解决问题思路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简捷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探索问题、概括规律的能力,使他们头脑中大量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以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如在分析完一道几何题时,教师提问:本题有什么可反思的知识?同学们会总结:本题用到了哪几个定理或公理、性质,它们是如何联系并应用的?自己在分析过程中是因为哪一个定理不熟或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