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变,“年”未变一、春节来历、习俗(以家乡为主)来历、习俗我知道春节的来历与习俗春节来历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腊八粥祭灶神扫尘除夕四部曲贴窗花、福字守岁拜年炒初一元宵节贴门神压岁钱炒初一在陕北农村进入腊月就意味着年的到来,腊月初一,腊初一炒一炒,明年好一好。炒点瓜子或豆子,希望日子过的一年更比一年强,又叫炒初一。腊八粥腊月初八,又叫腊八。清晨天还没亮就去井里或河里“打腊冰”,把冰打起用水桶担回来,再用冰把房屋围一个圈,家里水缸、锅、房顶、当院都给放些,谁去的最早又担的多来年会有好运的。早饭用多种米、豆做成腊八粥:“小孩子先吃,小红糜子先熟。”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灶王爷据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因此,他被人们看作是一家的保护神,民间几乎每家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都要升天向王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再据此确定这一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因此,灶王爷对于一家人的命运来说是很关键的。所以在他升天之时,民间都要“送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幅对联说的就是这件事。送灶一般是黄昏时候举行。一家人到灶房,恭恭敬敬地上香、、摆上糖果祭品,有的地方用馆糖供奉灶王爷,据说这样能让灶王爷嘴甜点,多说说这家人的好话。然后,人们将灶王神像揭下,放人灶中烧掉,灶王爷便随烟灰一起升天了。送灶之后,一家人便认真准备过年了,人们打扫房间,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欢欢喜喜地迎候着春节的到来。祭灶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这天早上,鞭炮啪啪震天响,唢呐乐曲传四方,清油炸糕喷喷香,吃得人们心欢畅。除夕早上人们均换上了新衣服,娃娃大小都穿的漂漂亮亮,寓意是过新年,换新颜,来年生活越来越美;吃炸糕的寓意是,“糕”与“高”是同音字,因此,借音为人们的生活不断地提高,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好。所以,笔者在子洲农村曾听到过这样几句顺口溜:“香油炸糕酸白菜,吃的人们胃口开,身体健康乐开怀,来年必定发大财。”第一部曲是放鞭炮,吃炸糕。第二部曲是贴春联,吃杂面。除夕的中午,人们先忙碌着在大门、窗门、室内室外、碾磨、猪圈羊圈等处贴上春联和喜帖,一般均在窑章中间贴上“抬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