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项目:中国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第一部分中国循环经济指标的建立吴宗鑫2006年11月19日目录1.项目背景2.国际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2.1国际循环指标体系的发展2.2欧盟物资流的指标体系2.3日本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3.中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3.1中国循环指标体系选择的准则3.2中国循环经济综合类评价指标3.3中国循环经济部门类评价指标中国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第一部分:中国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1.项目的背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根据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经历了重化工的过程,在这个发展阶段都经历了资源的快速增长,能源和大宗矿产资源消费量迅速增加,其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以大量消耗资源建立起工业化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工业化完成之后,钢、铜等矿产品消费量才趋于平稳。近十年来,我国也经历的重化工的发展过程,也呈现出矿产资源消费迅速增加的趋势,表现出与发达国家在快速工业化阶段相类似的规律。我国正在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届时国内生产总值将较2000年翻两番,由于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状况,资源的不足和环境的约束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探明可采的化石能源,以及铁、锰、铬、铜、铝、钾盐等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储量,与未来20年的需求差距巨大,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对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气污染严重,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造成大气质量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且没有对煤炭利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来自于燃煤。此外,采矿(尤其是煤炭大规模开采)造成的国土资源破坏、水资源破坏、机动车快速增长也带来污染加剧。中国要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需在保持经济增长和能源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明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到2030年前后,中国有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1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中我国将遇到更大的压力。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调控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物质流动方式,转变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中国发改委环境资源司的建议,由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环境和社会司(Environment&SocialDevelopmentSectorUnit(EASES),EastAsiaandPacificRegion,TheWorldBank)通过招标确定由清华大学吴宗鑫教授作为短期咨询专家,承担了“中国循环经济指标研究:建立指标体系并应用于中国”(CircularEconomyIndicatorsStudy:EstablishingtheindicatorssystemandanapplicationtoChina)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的主要任务是:(1)研究和建立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2)应用该指标体系对中国资源利用效率和GDP的资源生产率进行评估和分析。本项目研究参照国外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既需要有综合性的指标,在宏观层面上评估,也需要有部门类的指标,在部门层面上加以评估。能源、水资源、钢铁,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中国人均资源的拥有量相对贫乏,其利用的效率及循环利用应是中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重点。中国政府已制定了到2010年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及其主要定量指标(未公开发表)。本研究报告收集了相关的数据,给出了中国2000-2004年主要指标的变化,并与中国政府提出的2010年主要指标的目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供给了中国的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资源环境司,起到了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2.国际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2.1国际循环指标体系的发展最早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开始了全社会经济综合物资流的平衡核算的研究(见Gofman等1974年)。这个核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