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将从对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统计、调查数据分析入手,通过全面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特点,剖析存在的问题,以探讨进一步促进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和对策建议。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全国的小康。而农民要实现小康,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清水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清水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农业县之一。全县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辖6镇12乡、26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1125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16万人,占总人口的93.3%,农村劳动力有13.4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6.1%,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清水县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相对剩余,农民脱贫致富的任务十分艰巨。经调查:2011年清水县累计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6.5万人,新增输出0.54万人,占年任务5.95万人的109.2%。其中有组织输转3.78万人,占年任务3.57万人的105.8%,培训农民工2.7092万人,其中技能性培训0.8672万人,占年任务0.86万人的100.8%,劳务品牌培训200人,农村经纪人培训400人,异地培训1350人;引导性培训1.8420万人,职业技能鉴定364人,创劳务收入5.91亿元,占年任务5.48亿元的107.8%,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农民人均实现劳务收入20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的64.3%。全县累计开辟劳务基地687个,其中新增劳务基地26个。2011年底,全县外出打工总人数为6.5万人,其中省外4.55万人,省内1.95万人;打工人群男性人数占68%;女性人数占32%;年龄18岁—30岁的之间的占打工总人数30.2%,30—45岁的47.8%,45—60岁占16.7%,其它占5.3%;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人数占10%,小学文化水平占17%,初中文化水平占49%,高中文化程度占1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从收入来看,平均每人每年收入8000多元。劳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有效地推动了清水县劳务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由于清水县经济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相比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交通和通讯发展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难度和成本都较高,地理环境严重影响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清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从输出规模看,增速较快。据统计,2010年全县外出打工人数为5.96万人,2011年达到6.5万人,增长速度较快。(二)从趋向分布看,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多。特别是广东、新疆、苏州、杭州、上海、山东、内蒙古等几大城市居多,约占外出总人数的90%。而且这些集中分布的情况大都与“亲缘、地缘、情缘”有关,75%以上的都是“亲靠亲”介绍去的,劳动等中介组织介绍的较少。(三)从就业工种看,从业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以建筑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为主,从事管理和一定技术含量工作的人员较少,不足打工人员总数的5%。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生产工人约6.1万人,占打工人员总数的95%以上。(四)从经济效益看,2011年,全县外出打工人员人均80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高出4850元。(五)从学历与待遇比例上看,学历高、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待遇相对较高,体力劳动者工资较低。(六)从时间上看,呈现间隔性、短期性、不稳定性。闲时输出劳动力,忙时带回生产力。(七)从在家在外人员结构上看,输出多为青壮年男女,在家的多为“386199”(“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人)部队。(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