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管理对策****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校从1997年开始,开展了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创造个性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它牵涉面广,相关因素多。不仅需要校长对教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必要支持,更需要校长从转变观念、更新方法和完善制度等方面研究新情况,作出新决策。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组织和领导学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所采取的主要管理对策有:一、更新教育观念,善待每个学生许多教师有这样的感觉:自己教过的学生中,一些原认为“优秀”、“冒尖”的学生长大后却并无多大建树,而不少成绩平平,“调皮捣蛋”,甚至表现“较差”的学生长大后却颇有出息。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人的成才,虽与机遇、天资、勤奋等条件有关,但最关键的还在于他们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潜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型学生的个性较诙谐,常有不拘小节、放荡不羁的举止,对新事物十分敏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了解分析每个学生情况,以创造意识和发展眼光,善待各类学生,因材旋教,以促进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1、改革旧常规,善待“调皮生”。调皮的学生自主人格突出,思维不受已经学过的规则、知识的限制,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态度直率、坦然,时而表现出格,比较自由散漫,甚至对老师不顺从,不尊重,在大家的眼中是“表现较差”的学生。平时常表现出不愿受学校各项常规的限制和约束,当老师要求这样做时,他却偏偏喜欢那样做;当老师提问时,他的回答却往往远离了“标准答案”;当老师急于教完大量教案中备好的内容时,他却“不识时务”地多次“打岔”,发表自己的“怪论”。然而正是这些淘气、顽皮、好奇、好动不拘小节的学生,可能蕴藏了巨大的创造潜在能力,他们的“违规”表现往往是比较聪明且富有较强创造个性的潜在反映。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书本上的现成答案,敢于离经叛道,敢于突破旧的知识领域和常规体系的樊篱,是竞争者极其可贵的一种心理品质,也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教师应珍视他们,善待他们,只要不违背道德规范,不碍健康,教师不应过多干预,管得过死,而应鼓励他们自主、自由地发展个性。因此,要转变以往上课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旧常规,营造一种宽松、自由、亲切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对别人的现成结论不轻信,对事物持怀疑求索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讲课时忌满堂灌、忌照本宣科、忌向学生泼冷水,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课堂上允许学生举手插话、提问;学生讨论时提倡七嘴八舌、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完成作业时鼓励不同理解、不同方法、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总之,必须避免用传统的固定的眼光看待具有潜在创造力的学生,以免压抑人才,埋没人才,贻误我们的下一代。2、不求全责备,善待“偏科生”。教师往往用一个固定的尺度、框框去衡量学生,要求他们全面发展,十全十美。但这样的“好学生”古今中外毕竟是少数,而多数学生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部分学生甚至明显偏科,离“全面发展”相距甚远。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发现一些偏科生却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的创造才能。例如,郭沫若、吴晗在中小学时代都是偏科生,但他们却成为斐声国内外的大文豪、大历史学家。其实,所谓“全才”世界罕见,只有善于扬长,才可能在某方面做出超乎常人的贡献。故教师千万不能轻易挫伤偏科生的锐气,扼杀他们的创造才能。对待这些学生的正确态度是,坚持“合格+特长”的方向,尊重他们的选择,相信他们的能力,理解他们的情感,不求人人各科全优,鼓励人人扬长避短。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又要创造条件,探索方法,并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形式让他们充分施展创造才华,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使他们的创造个性在自己偏爱的领域里得到更充分自由的发展。所以,在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中,既要表彰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也要提倡单项竞赛,激励人人争当单项“积极分子”、“小小发明家”、“创造小能手”、“制作小巧手”等,以激励全体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促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