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作业小议"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作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我们学校非常重视。为了充分利用暑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有利时机,早在上学期末,学校就组织部分教师精心设计了供同学自由选择参考的暑期综合实践活动作业题。(见文末附录)笔者是三年级班主任,语文教师。在指导与跟踪孩子暑期作业过程中体会到,这种基于新课程形态的暑期作业,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这里着重就这种作业设计的有关问题谈谈个人浅见。首先是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根据这一界定,我们有些老师曾经把课外阅读当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显然是不对的。这次我校设计的暑期作业系列中,原有一个是健身系列,笔者在引用时把其排除。笔者以为,强身健体属于体育,应该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范畴。其次是要认清"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对这一课程作业进行设计时,要强调高度综合这一性质。传统的分学科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就不具有这种综合性。加上"学科本位"作祟,学科间"老死不相往来",少有互相渗透,学生很难获得具有内在联系的综合知识。现在好了,有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综合性质课程,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极其有利的。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学校这次设计的暑期"综合实践活动"作业题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再次是要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见钟启泉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笔者从我校这次设计的暑假作业出发,归纳出以下特点:多样化:一是作业内容是多样化的,以往的作业,仅仅局限于抄写字词,造句,写几篇日记等。而这次作业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多样化的活动中去;二是作业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既可以用日记或作文等文字材料;也可以是照片、图表、音频,视频等音图材料;还可以是可知可感的实物……开放性:传统的作业是封闭的,答案是早已作为结论的学科知识,具有可预见性。可以说,这种简单重复的模仿训练,只能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而这次暑假作业设计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经历活动的过程与方法,而且更高层次的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获得生成。可以说,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中全面、和谐地成长;这次暑假作业设计又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如,学生作业有的是以参观昆明世博会为题材的,有的又是以跟随爸爸在浙江渡假时所接触的生活世界为背景的);这次暑假作业设计还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如,笔者所任班级学生种花一波三折,体验到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其收效是封闭性的课堂说教所不可得的。)重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其实践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因此,我们这次作业设计强调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如,走上街头、走进超市,动手设计进行小制作,我来当家等。这里,每一样作业的完成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亲自真实地去做,否则,就无法完成。因此,我认为,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不断参与,不断搜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