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发展策略探讨摘要:本文从我国经济社会及交通事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中国交通事业发展战略应尽快转向西部地区,尤其重点转向西北民族地区;探讨了构建西北民族地区交通运输网络急需建设的几项大型交通工程,并提出西北民族地区交通建设资金的筹措方案。关键词:民族问题;西北地区;交通网络;国家战略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81(2012)03—0057—04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猛,铁路、公路、民航、水运、邮政、管道运输等九大交通运输行业比翼齐飞,基本打破了长期以来由于交通设施落后而形成的经济发展瓶颈。但是,随着高速铁路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的基本建成,我国交通事业又到了一个战略取向的关键阶段,确定我国交通事业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一、西北民族地区是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战略取向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仅占全国总人口的9.55%,但分布区域却占全国总面积的63.72%。其中,西部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有40多个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71%的人口居住在西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部民族地区举足轻重。(一)西部民族地区交通事业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建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告别了刀耕火种、手无寸铁,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告别了茶马古道、驼队马帮,实现了交通商贸方式的历史性转变。青藏铁路、南疆铁路、西气东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改善了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面貌,使西部民族地区成为资源和农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对外开放的后续阵地、观光旅游胜地。但是,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经济落后,近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上,生产总值不足全国的10%。二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等级公路数量少,高速铁路刚起步,交通网络不完善,运输能力低下,客货运输不畅。三是生产结构单一,长期以农畜产品和资源开发为主,缺乏精深加工,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四是贫困人口众多,目前我国成片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据国家民委公布的监测结果,2008年末,按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2102.4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52.47%。在市场经济的推进过程中,人才、资本、资源等要素持续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加剧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难度,拉大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距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历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各族人民的福祉,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中,不能缺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全国人民的义务,是各行各业的责任,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事关国家发展战略。所以,要举国家力量,尽快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助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是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优先安排一批大中型交通建设项目。这是因为:交通运输是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为经济运转提供载体保证,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无一例外都会优先发展交通事业。交通运输是战略产业,直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指标之一。交通运输是先行产业,是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的先决条件。交通运输是幸福产业,直接有利于西部各族人民的出行,对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都具有重要意义。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这已被无数经济理论所证明;“要想富,先修路”,也已被无数脱贫致富的实践所证实。交通运输业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产业,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其深层次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在于优先发展交通事业。其实,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早就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就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十二五”规划纲要,又重申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