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调研报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央的英明决策无疑为推动xx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为了贯彻落实党“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xx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县政协调研组对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成果报告如下:一、县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效(一)县的文化资源特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古为“粤楚咽喉”之地的xx县,自古以来即是楚越文化交汇之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广西的文化资源大县,文化种类繁多,拥有以秦文化为基础、以世界级文化遗产灵渠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漓江、湘江源以及华南之巅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和生态文化,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此外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多元的饮食文化以及宗教历史文化等,全县拥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文物保护单位48处,具有游览价值的古居民群2处。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是兴安文化资源的内核和特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与钟灵毓秀的城市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兴安特有的文化魅力与张力,赢得了“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和“中国十佳最美小城”等美誉。(二)兴安文化建设的特殊作用首先,文化建设提高了兴安的美誉度。中共xx县委提出了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战略,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兴安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自觉,突出对兴安“软实力”提升的重视,凸显了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撑的强势地位,灵渠X8226;水街的建设、乐满地休闲娱乐世界等文化产业的成功开发以及节庆文化的品牌打造,极大地提高了兴安的知名度;其次,兴安文化建设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第1页共12页下,我们正迎来一个文化发展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实现的机遇期,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旅游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步形成了以旅游和文化为龙头的现代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的格局,文化建设对兴安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扩大经济总量并以各产业协同带动、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三)兴安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历届县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尤其通过实施建设“文化旅游名县”战略以来,兴安的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新型媒体等加速发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1.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调研数据显示,我县已建成农村87支文艺队,8支龙狮队,16支山歌队。广场文化活动等群众活动开展活跃。如2009年春节农民文艺汇演从正月初七开始在县大礼堂和银杏广场一直演出到元宵节,为期9天,一共有11个专场,参演节目达100多个,演员近千人,城乡干部群众1万多人观看了汇演。2008年以来,“灵渠之夜”广场文艺晚会于每年的5月-10月在中心广场古戏台举行,共安排几十场文艺演出,吸引几万人前往观看。一年一度的“兴龙杯”彩调大赛已连续举行了四届,共有全县50多支文艺队100多个彩调节目参加,8000多名彩调爱好者观看了比赛演出。成功举办了六届“广西桂林兴安米粉节”和四届“中国桂林兴安葡萄节”。每届参展商达100多家,众多媒体也云集兴安,各种报纸及网络媒体集中报道米粉节活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报道了这一盛况,著名歌唱家蒋大为、郁钧剑、罗宁娜、平民歌星阿宝等数十名歌星先后登台献歌,扩大了兴安的知名度,此外,还隆重举办了六届文化体育艺术节,集中展示了全县近年来的文化成果和经济实力。丰富的文化活动造就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如严关镇水南田文艺队、溶江镇司门石山脚文艺队、湘漓镇力头文艺队被评为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华江乡文化站被评为自治区先进文第2页共12页化站,两人被评为全区文化站先进个人,溶江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