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教育效果最大化必须教学过程细节化—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天台实验中学郑志刚潘卫青内容摘要:为求思想品德课教育效果最大化,必须做到教学过程的细节化。因此,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互动性;使用多媒体要合理、适度、适时,要注意教学过程的细节化。要严谨笃实,大处着眼,小处着力,于细微处倾真情、传真知、求实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词:教学效果最大化过程细节化新课程改革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广大教师在摸索中前进,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教学比赛又为教师展示教学风采搭建起平台,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形式却忽视了内容;滥用计算机媒体却忽视了其他媒体的作用。一堂课下来,表面看师生互动频繁,实际上基础知识没有落实,学生答题不着边际,教师点拔不得要领。这被很多老师冠之为“演戏”、“作秀”,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质疑。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既要生动形象,更要深入浅出,注重教学过程的严谨笃实,于细微处求真知,向教学过程细节化要质量。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探索。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细节化的必要前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传道解惑者”,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师道尊严”不容置疑,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两者应该是平等的,惟有人格平等,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辅导学生学习知识,探求真知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理念,放下架子,用平易近人的神态语气与学生交流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体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主动去学习;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师才能淋漓尽致的将教学预案从容自如地挥发出来,学生乐于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会大大提高,因此,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细节化的必要前提。二、教学方式多元化是教学内容细节化的必备条件新课程强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生活,探究知识。但有些教师以为只要课堂上动起来,教学过程充满了活动,就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认为新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有所调整。这种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会让教学变成一个热热闹闹的花架子。如一位教师在上“人格尊严权”一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辩论、小组讨论、网友的评论、劈开等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但对什么叫“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理解“人人都享有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与生命健康权是什么关系?怎样为人才能享有别人对你人格的尊重?当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应如何维护人格尊严权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弄明白。这样的课表面上看很精彩,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言自明。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协调,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必须与夯实基础知识相统一,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过程细节化才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把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服务,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收不到好效果。如在学习“世界文化之旅”一课中,教师首先媒体展示非洲、西班牙和中国舞蹈的图象;然后分组品评不同民族舞蹈的特色风彩;再组织课堂讨论以加深印象。在讨论“你喜欢哪种舞蹈,请说出你的理由?”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喜欢中国舞蹈,认为音乐悦耳,舞姿优美。有的回答喜欢西班牙舞,认为节奏明快,舞姿洒脱,有的则认为非洲舞蹈大气粗旷、反璞归真……,最后在教师的品评归纳下,学生认识到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差异性等特征。学生逐渐形成要传承弘扬中国文化,尊重理解别国文化,各国文化应平等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