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关于课堂教学的探讨理学院A0911鲁迪摘要什么是“新课标”?“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新课标”下,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面临着怎样的改革?我们又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怎么做?本文将围绕着这些问题,结合相关教育改革政策,以及在实习中获取的一些中学数学教学经验,对“新课标”下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做一些讨论。关键字:新课标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索引引言1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正文)什么是新课标2新课标的课程理念3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三个方面4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改革4新课标下教学方式的改革6新课标下师生关系的改革8结语9引言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据此可知,一国之未来,全在于少年。而少年之未来,全在于教育,一个少年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决定了这个少年将来所能达到的成就。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事业的贡献。发展教育事业,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人类社会能继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国家能长盛不衰的根本。而教育也并非需要保持一成不变的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使教育能保持与时俱进,是发展过程中的趋势和需求。于是,就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保持教育工作的先进性。而教育改革,这也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开始,到1980年左右,大概三年时间,我国就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消除文革期间的遗祸,拨乱反正:包括恢复统一高考,恢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这一系列的政策的实施,配合着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使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目前,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民众对教育的需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迫切的需要进行一次教育改革,改变老旧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使得教育事业能与时俱进的发展。故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关于课堂教学的探讨什么是新课标开章明义,若想研究新课标下教学工作的改革,我们首先须明确的第一个问题,是新课标的定义。什么是新课标?新课标,即指在我国教学改革过程中,依据新的课程改革纲要所制定的新的课程标准(本文仅就基础教育阶段,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做讨论)。新课标是由教育部制定的,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我们通常所指的新课标,是2011年由教育部制定,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分为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等19个学科,详细的制定了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以及各种学科的培养方向。新课标的制定,从最初的发现问题,提出改革需求;到实际情况调研,以及建立课改小组,确定课改基本原则及改革重点;一直到最后的广泛吸取意见,开展修订活动。新课标倾注着广大教师的心血,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与时俱进性的体现。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