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1)小儿神经系统特点(2)神经反射掌握了解(一)小儿神经系统特点1.大脑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8~1/9。2.脊髓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随年龄增长,4岁时达1腰椎上缘。所以腰椎穿刺时注意。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总量压力(mmH2O)细胞数蛋白总量g/L糖(mmol/L)氯化物(mmol/L)婴儿(新生儿)50ml(新生儿)30~80(新生儿)(0~20)×10/L0.2~1.2(新生儿)3.9~5.0110~1226儿童100~150ml70~200(0~10)×10/L0.2~0.42.8~4.5117~1276(二)神经反射1.终身存在的反射(1)浅反射:出生时即生存,终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提睾反射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或小脑病变。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随着年龄增长,在一定年龄反射消失。(1)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反射消失年龄3.病理反射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4.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2.化脓性脑膜炎(1)病因及发病机制第1页共11页熟练掌握迈步反射2~3月握持反射3~4月拥抱反射3~6月觅食、吸吮反射4~7月(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要点(5)护理措施熟练掌握了解掌握熟练掌握1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致病菌]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体有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其中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多见。入侵途径致病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脑膜:(1)最常见的途径是通过血流,即菌血症抵达脑膜微血管。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入侵血流(菌血症)。(2)邻近组织器官感染。(3)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颅骨骨折。临床表现大多急性起病。部分患儿病前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化脓性脑膜炎可分为两种:1.暴发型患儿起病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等,脑膜刺激征阳性。皮肤迅速出现出血点或淤斑,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行性休克的症状,治疗若不及时24小时内死亡。常见病原体为脑膜炎奈瑟菌。2.亚急型发病前数日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的症状,年长儿可诉头痛、肌肉酸痛,婴幼儿则表现发热、呕吐、烦躁、易激惹、精神委靡、目光凝视、惊厥、昏迷。病原体常见于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90%的化脑为5岁以下小儿,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典型临床表现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随病情加重,患儿逐渐从精神萎靡、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瘀癍、瘀点和休克。(2)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合并脑疝时,则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征兆。高热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脊液(3)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高热高热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脊液1.急性感染中毒与脑功能障碍症状典型表现幼婴及新生儿的表现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可能有休体温正常或降低;克第2页共11页不吃、不哭、不动;微小惊厥2.急性颅压增高表现3.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脑疝颈项强直、Kernig、Brudzinski征尖叫、皱眉、前囟饱满紧张、颅缝分离不明显并发症和后遗症1.硬脑膜下积液主要发生在1岁以下婴儿。凡经化脑有效治疗48~72小时后,体温不退,意识障碍、惊厥、或颅压增高等脑症状无好转,甚至进行性加重者,首先应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