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工作参考总结-临床途径工作参考总结通用范本临床途径工作总结通用范本(1)一、试点工作开展情况(一)制定部分病种临床途径。科学合理的选择各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流程较为明确的疾病作为重点病种,组织临床专家按照循证医学证据、最新的指南和标准等,起草各病种临床途径初稿,由卫生部临床途径技术审核委员会审核把关。2009年3月至20xx年底,卫生部共制定下发22个专业331个病种的临床途径。(二)推进临床途径治理试点。2009年,卫生部在23个省份110家医院开展临床途径治理试点,组织召开了相关会议,建立了临床途径治理质控数据网络上报平台,开展了业务培训、督导调研和总结评估等工作。各地也积极开展试点,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截至20xx年底,全国已有3467家医疗机构,共计25503个科室开展临床途径治理。天津、上海、江苏、河南等省(市)二级以上医院均开展了临床途径治理工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xx年临床途径治理入组的病例数均超过了1万例。(三)完善临床途径治理配套措施。一是完善组织治理制度。各地建立完善了组织治理、评估反响、绩效考核、信息上报、培训交流等一系列机制。河南省制定下发了《临床途径操作手册》,指导各医院科学开展工作。二是加大监视检查力度。北京、黑龙江、江苏、浙江等省(市)将临床途径治理与医院等级评审、推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三好一满意”活动等工作相结合,同步推进。江苏、浙江、江西等省的试点医院,将临床途径治理列为科室年度综合目的考核、科主任目的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三是整合医疗资源。各试点医院充分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理顺内部治理,协调医技、护理、检查检验、后勤保障等科室关系,优化医疗效劳流程,保障临床途径顺利完成。四是提高信息化程度。部分试点医院积极探究临床途径电子化治理,利用已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了科学、有效的临床途径信息化治理系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立了“学习型”临床途径治理系统,实现了临床途径表单和医生工作站的有效衔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试点医院,建立了临床途径治理电子化系统。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逐步实现了全院、全部病种信息系统临床途径治理,途径治理病种覆盖全院80%的住院病人。二、获得的成效(一)保障医疗平安。各试点医院在开展临床途径治理过程中,医疗质量和医疗平安指标操纵良好。入径人数和完成人数排前10位病种的病死率、医院感染率、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率等指标发生率均为零。随机抽取的病种病死率下降了0.12%-1.34%。(二)提高医疗效劳效率。一是平均住院日下降。90%的试点病种平均住院日呈下降趋势,如乳腺癌的平均住院日由19.44天降至14.99天,降幅达19.86%;子宫平滑肌瘤的平均住院天数由10.10天降至8.77天,降幅为13.2021%。二是手术等待时间缩短。如计划性剖宫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慢性鼻窦炎术前住院日下降了0.06-0.xx天。(三)标准临床合理用药。随机抽取的病种中66%病种次均药品费用下降了4.5%-65%,部分病种药品费用持平或轻度增加(3.9%-23%),80%病种抗菌药物次均费用下降了9%-65%。随机抽取的5种行手术治疗病种,4个病种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较试点前升高了6%-37%。四川、甘肃等省开展临床途径治理的病例,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率为100%。甘肃省各试点医院药占比下降了1.78%-xx.33%。(四)操纵不合理医疗费用。施行临床途径治理的病例次均住院总费用和次均药品费用绝大部分下降或持平,个别病种诊疗费用上升,但涨幅减小。途径完成人数排前10位病种中,90%的病种临床途径组次均住院费用增长幅度低于非临床途径组。(五)提高患者满意度。开展临床途径治理得到了患者确实信和好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临床途径治理患者满意度为97.3%,未开展临床途径的对照组为95.6%。河南省临床途径患者满意度为99.12%。(六)为支付方式改革奠定根底。开展临床途径治理是进展医疗本钱核算、测定单病种费用标准的根底,也为单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DRGs)等付费方式的改革奠定了根底。北京市已将北京协和医院等7家医院作为DRGs试点医院,把临床途径治理和DRGs...